建设团结进步美丽红河 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 10:00:25  来源:云南日报

  40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改革的鼓点从未停歇,为全州不断前行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城镇化综合改革、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司法领域改革有序开展,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群团改革、农垦改革等稳步推进。

  40年,红河州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自身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力度增强。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先后开通,联结内外的“大交通”格局构建,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口岸通关便利化条件持续改善,边民互市改革试点、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如今,红河州坚持“全面开放、三区联动、市区融合、重点突破”的方针,致力于构建以红河综保区为引领,以蒙自经开区为支撑,以河口跨合区为前沿,以昆河经济带为纽带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撷取红河州工业经济转型、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特色小镇建设等切面聚焦,记录红河州在改革、经济发展、民生、党建、民族团结等领域的发展成就。

  凝聚共识砥砺前行

  10月17日,第五个国家扶贫日。

  这一天,喜气环绕。不久前,石屏县正式脱贫摘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

  这份成果有数据支撑:石屏县贫困村由45个减少到4个,贫困人口由9730户36052人减少到1018户3368人,贫困发生率从12.15%降至1.34%。这份成果凝结了心血:石屏县领导干部奔向一线,五级调度压实责任,追责问责动真格,社会力量汇聚形成扶贫大格局,群众革除陋习展现生产、生活新风。

  这一天,在全州的脱贫攻坚推进会议上,来自绿春县平河镇的朱福忠作为扶贫先进个人之一进行交流发言。

  近几年来,朱福忠总是出现在一个地方——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这是一个民族直过区”特困村,全村33户168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有粮不足100公斤,叫做“家”的简易棚里的家当不值100元。

  驻村干部入户讲解帮扶政策

  让拉祜寨脱贫,懂语言能交流、熟悉情况的朱福忠听从组织召唤带病驻村。走遍山、走遍林,把习惯游猎的全村人一个个找回来;一遍遍、一点点,把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教给他们;手把手、点对点,引导他们发展产业。

  如今的拉祜寨,房子好了、道路硬了、村庄美了,群众有了干劲,田里、山坡上种满粮食、水果,猪厩、鸡圈里猪肥鸡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足自身发展短板,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红河州一直以来的坚持。

  这一天,红河州对现阶段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总结。全州各级各部门攻坚责任不断压实、帮扶措施不断强化、工作基础不断夯实、脱贫成效不断显现,组织领导力度更加强化、决战决胜信心更加坚定、问题整改成效更加明显、精准帮扶措施更加管用、各级干部作风更加过硬、社会扶贫全面发力,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总结和推广了一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石屏县和拉祜寨的成果恰呼应于此。

  2018年泸西县要实现脱贫摘帽,到2019年,全州现有贫困县全部达到贫困县退出条件,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440778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54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目标明确,措施明晰。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以聚焦深度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十项专项行动全力展开。

  这一天过去,共识再一次凝聚,脱贫攻坚战将继续攻城拔寨。

  记者 岳晓琼

  民族风貌扮靓城市

  走进屏边苗族自治县,无论老城还是新城,每个角落都绽放着苗族文化的魅力。坡屋顶、小青瓦、吊脚楼、美人靠、米黄墙、苗图腾、木格窗等元素,构成了“屏边苗式”建筑风格体系。置身这座“长”在森林中的城市,享受着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带来的便利,不少群众感叹:“这里是一块宜居、宜赏、宜游、宜商的乐土。”

  翻开记录屏边发展轨迹的图册,县城风貌的变化令人惊叹。2013年以前,坐落在大围山原始森林的苗城屏边,虽被青山环绕、与绿水相依,但相同的楼房、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格局,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在“千城一面”困局中,体会不到应有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苗城新景

  要改变“云南边地有苗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必须让旧城换新颜。为此,屏边县围绕把县城建成“慢、静、闲、养、探、创”旅游要素功能完备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山、水、林、苗、城”为设计理念,“蓝脉绿网·宝石项链”为设计主线,“美丽苗乡·森林屏边”为城市建设主题,遵循“城景一体化”和“产城融合”的规划建设思路,着力打造5A级苗族文化风情旅游胜地——滴水苗城。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实现民族、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屏边苗式”建筑风格体系。依山就势、合理布局,投资15.9亿元建设滴水苗城“一府八寨”“一河五景”新城片区,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3平方公里提高到3.84平方公里;投资2.4亿元对老城片区实施了4期50余万平方米的民族风貌街区改造提升工程,解决了“千城一面”“百城一楼”的问题,充分展现了民族地域特色。

  随着屏边县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与旅游、文化、农业、林业、生态等产业逐步融合发展,初步实现了城市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城市建设初衷,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屏边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强化城市建设与特色风貌提升的一个侧面。经过上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阵接一阵城乡加速发展的热潮,红河州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工作。截至今年8月,全州城市详细规划覆盖率超过75%,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引领、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恢复、立法保障实施城市风貌管控等做法,一座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之城正在红河大地上不断涌现。

  记者 朱海

  沿边开放迸发活力

  “公司落地蒙自,最看重的就是红河州沿边开放区位优势。”日前,在位于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铂骏集团20万辆多功能商用车生产基地,铂骏产业红河时骏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清说,“未来从蒙自经开区生产出的皮卡车,将源源不断地销往东南亚地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助力公司出口型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我们已注册成立贸易及进出口公司并投入运作。”

  无独有偶,在红河综合保税区,以晴集团的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这里制造的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80%出口国外。“综保区的政策大大降低了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的成本,是公司落地投产最主要的原因。”以晴红河科技产业园总经理蔡国堂介绍。

  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落户红河,与该州从开放发展的“末梢”走向“前沿”、从开放发展的“洼地”成为“高地”密不可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红河州作为滇南门户,要实现跨越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现场观摩

  改革开放40年来,红河州坚持向开放要活力、以开放促开发,全力打好开放发展这张牌,对内对外开放的优势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积极构建“全面开放、三区联动、市区融合、重点突破”的开放新格局,努力把自身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辐射中心前沿门户。

  红河州以“内联外通”“融入滇中”“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二纵三横一边六联”的高速公路网为目标,充分发挥泛亚铁路东线开放通道作用,支持中亚(开远—海防)国际货运班列,以国家级口岸为核心、省级通道为辅助,积极拓展与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同时,抢抓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内的大力支持,加快推进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综保区为引领、经开区为支撑、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前沿、昆河经济带为纽带的对外开放新平台。此外,不断拓展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商务、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农业、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河口北山国际货场,每天一大早等待出入境的车辆都会有序排队,凭一张电子IC卡便能随到、随报、随验、随放,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所有手续顺利通关。如此便利的通关服务,都得益于口岸建设。通过多管齐下,河口口岸更加活跃起来,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流动频繁,促进了红河州对外贸易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红河州外贸总额连续迈上10亿、20亿、30亿美元台阶。今年上半年,全州进出口总额完成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9%,进出口规模和增幅均排名全省第三位。

  记者 朱海

  党建引领同奔富路

  “我们这里在家搞养殖的一般都是妇女,但要让她们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还有很多困难,语言不通、信息不畅。改变要从突破心理障碍开始……”如今,绿春县原森牧业有限公司经理赵菲谈起带动当地妇女发展养殖来头头是道。而十几年前,她刚从临沧嫁到绿春大兴镇时,自己家里尚待脱贫、自己本身语言不通,眼前的路迷雾重重。

  从自己养当地的小黑猪开始,赵菲不断摸索着。2010年,大兴镇乡村干部教育实践基地为她开了一扇窗——信息、技术、平台,基地都能随时提供。从那时起,赵菲和全县许多“明白人”“带头人”一样,跟基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学员变成辅导老师,赵菲在基地里的身份在转变,对当地农户、尤其是贫困户的带动效应也越来越大:传授养殖技术、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公司工作、流转土地付给农民租金、通过小猪寄养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扩大销售渠道……

  作为省级深度贫困县,截至目前,绿春县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73户57222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党建为引领,“根据脱贫攻坚的需要,基地现在发展成了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大兴镇副书记赵勇介绍。

  走进大兴镇占地90亩的实训基地,现场实训区、专家试验区、理论教学区和公共配套区等功能区一一分列,茶叶、红米、水果、野生蔬菜等种植项目和蜜蜂、土蜂、豪猪、竹鼠、七彩山鸡等养殖项目共设置13个现场教学点,教室、食堂和宿舍基础设施齐全,一次可供120人进行培训。

  开办实用技能培训班

  “根据参训学员反馈,基地内的示范项目会动态调整。”负责基地日常运营的、党的十九大代表高招飘介绍。参训学员都是通过自愿报名、党支部推荐、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遴选出来,或者是强烈有技术需求的农村干部、贫困户或是有条件能致富的能手。课程按照“学员点菜+组织配菜+基地上菜”的“菜单式”教学模式设置,老师则是本地的种植养殖大户或专门引进的技术人才,坚持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训课。基地还会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创业跟踪指导,并与优秀学员签订帮带协议,鼓励和扶持其领办、创办种植、养殖、营销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有了这样的模式,以赵菲为代表的一批致富带头人涌现了出来。如今,绿春县已建设实训基地9个、村级分校点45个,举办培训班70期、培训6万多人次,培养新型农民3500多人、“土专家”“田秀才”2400多人、村组干部3100多人、致富能手800多人,在基地带动下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67个、吸纳农民4224人,281名“明白人、带头人”帮带12441名贫困党员群众创收2387万元。

  记者 岳晓琼

  新兴产业增添动能

  10月中旬,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惠科集团的铜杆项目生产车间里全自动流水线上,熔化、拉丝、检测等工序有条不紊,一卷卷铜杆等待着装车发往全国各地。“目前一个月销售额能有1亿元。”惠科集团铜箔、铜杆项目管理部负责人罗宇介绍,“依托旁边云锡集团的10万吨电解铜生产项目,我们在铜的精深加工上又迈出了一步。”

  同样,在蒙自经开区范围内,被省发改委认定为新材料重点项目的惠科集团4万吨铜箔生产项目也将在本月试生产;铂骏集团20万辆多功能商用车生产基地,预计明年6月试生产后当年可见效益,市场直指东南亚……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蒙自经开区布局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新材料产业、电子设备制造产业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的导向愈加明晰。今年1至8月,蒙自经开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07.4亿元,同比增长12.5%。

  新型材料生产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省老工业基地,云南工业文明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红河州的烟草、冶金等传统产业名声在外。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方式遭遇到严峻挑战,转型升级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

  蒙自经开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单纯拥有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化工材料加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体系,到现在新兴产业领域迈出坚实的步伐。曾任原红河工业园区管委会(蒙自经开区前身)办公室主任的周克非见证了这段历史。

  而在附近的红河综合保税区,以晴红河科技产业园的触摸盖板、液晶显示模组、集成电路板的流水线上,工人忙忙碌碌,园内的展厅里,能与真人互动的家用机器人引人驻足。

  2013年,红河综保区成为我省首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2015年封关运行至今,入驻企业达到64户。其中:加工贸易企业13户、一般贸易企业51户,3年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5.02亿元、65.88亿元、125.06亿元。按海关统计网公布的外贸进出口总值排名,2017年红河综合保税区在全国已开展业务的56家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19位。

  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中国—越南跨境经济合作区,红河州内引外联三大平台内,以晴、惠科、鑫顺祥、汤姆逊、浪潮、3D打印、华强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密集落子,为全州经济转型注入强大活力。

  2017年,红河州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全州工业进一步向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迈进。同年,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对烟草、冶金、能源、化工、建材五大传统产业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连续实施“工业翻番行动计划(2017—2020年)”“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红河制造2025”,迈开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步伐。

  记者 岳晓琼

  简化审批优化环境

  过去,一个水库从申报到开工至少半年,一个产业园从破土到出产品至少一年。如今,红河县马戛水库工程从申报到开始施工,前后仅73个工作日,提速59%;以晴集团产业园项目从破土动工到首批产品下线仅用100多天,跑出了项目落地的“红河速度”。

  这一切源于“不破法规破常规”,大力推行“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项目审批模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对内容重大、投资额度大、涉及审批部门较多的投资项目,采取召开联席联审会议审批的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速度。

  过去,红河州经济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靠程度十分明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红河州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做实审批服务效率提升,加快发展动力变革。

  网上申报投资项目

  泸西的李燕明在办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事项时,通过快递与红河州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完成了申请材料和证件的寄递,实现了办事“不见面”;开远的马艾按照网上大厅公布的开餐馆办事指南和业务流程,于今年7月25日提出申请,8月7日就完成审批,这在过去至少需要39个工作日才能完成;蒙自弘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办理的洲际华府·世家(二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事项,经相关部门优化流程和开展代办,仅用时3个工作日,提速70%……

  通过推进“规范办”“集中办”“网上办”“不见面办”“协同办”“免费代办”“时时办”,红河州政府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上半年,红河州政务服务中心受理政务服务事项2020796件,同比增长40.72%;投资事项审批4347件,同比增长48%;网上大厅受理事项301452件,可在线办理事项比例达81.68%,用户注册23778人次,多项数据位居全省前列。

  做好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同时,红河州聚焦企业生产经营的痛点、难点、堵点、重点,创新实施“改多章审批为‘一章入园’、改等候式服务为保姆式服务、改一人找多部门为多部门为一人、改‘九龙管水为一龙治水’”的“四改四建”工作机制,全州园区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红河州开展投资项目审批3022个,同比增长69%,综合审批办理平均提速40%,同比提速6.07个百分点,按时办结率100%。项目审批提速,带动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98.32亿元,引进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1个,六大重点产业类投资项目共56个。

  记者 朱海

  特色小镇尽显魅力

  国庆黄金周,弥勒市旅游又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7天共接待游客62.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是什么魅力创造了这样的业绩?仔细翻看成绩单,答案呈现眼前:红河水乡专注爱心公益活动,可邑小镇民族歌舞跳不停,东风韵里邂逅艺术大咖,锦屏后海里杂耍、武术、戏曲轮番上演,湖泉温泉水世界、湖泉半山温泉则是亲子互动的好地方……

  来自广西百色的唐先生对可邑小镇情有独钟:“新建成的房子、阿细跳月表演让我领略到了阿细人独特的文化,周边各种档次的帐篷宾馆、森林宾馆让人充分享受到绿色、生态。现在高铁、高速来弥勒都很方便,以后还要带着家人来。”

  提供的旅游要素齐全、旅游服务令人满意:特色小镇在弥勒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在国庆期间得到充分展现。

  近年来,弥勒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扩大旅游供给增量,重点打造红河水乡、东风韵两个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太平湖森林小镇、可邑小镇两个全省一流特色小镇,4个小镇总投资113.16亿元,现已完成投资29.18亿元,而湖泉温泉水世界已建成投入运营,使“城市建成景区、项目建成景点、景点建成精品”逐渐成为现实。

  可邑小镇寨门

  而依托着项目,“旅游+”释放效应,弥勒的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有了新的面貌。

  旅游+信息产业。弥勒市建成中国·弥勒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客园区,带动农村淘宝等电子产业蓬勃发展,让弥勒成为红河州阿里巴巴农村电商淘宝项目首个试点。

  旅游+文化产业。重点推进红河“东风韵”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完成农垦博物馆,万花筒、半朵云艺术馆,牛哆啰音乐农庄、象罔艺术等建设;举办中国·弥勒阿细跳月民族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旅游+康养产业。稳步推进湖泉圣仁医养项目、可邑养老公寓、红河养园医养小镇建设,创建“旅游+康养”模式,丰富旅游新业态。

  旅游+体育产业。今年5月举办了中国·弥勒·女子国际半程马拉松赛;8月“秘境百马”美丽乡村马拉松系列赛事开跑;红河水乡正在推进国际F3汽摩项目建设,实现了体育旅游产品特色化、多元化、国际化。

  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推进太平湖森林公园、甸溪河项目建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弥勒建成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

  一系列的转型,带来弥勒人生活的转变。

  可邑村曾经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晚两顿都是玉米疙瘩,背柴到城里卖,人们也用麻布袋子装了玉米疙瘩,吃饭时到饭店讨点汤水泡了下肚。”“村”变“小镇”后,35岁的村民赵建梅放下锄头当起了导游。曾经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她,如今甚至还能说英语。她向记者描述着现在:“村里通向村外的泥巴路变成了观光路,免费Wifi全村覆盖,姑娘们看见游客穿的新款服装,就上网购买,快递直接送到家门口,我们这里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记者 岳晓琼

  守好青山护住绿水

  这天天气晴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市民周正海有点空,就又来到了县城西南的花果山森林公园,登登山、活动活动手脚、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在公园最高处的观景台俯瞰全城的惬意他很享受,晚上、周末经常和家人一起来放松放松的时光也很欢乐。“有时会在这里举行山地马拉松赛一类的体育比赛,我也会来凑凑热闹。”周正海对这个2016年开始建设的公园很是喜欢。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段,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个县市范围内共有11个森林公园和3个湿地公园(以下简称“两园”)在建设。它们依托于各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各有特色:蒙自启园有“八园十景”,绿春阿倮欧滨森林公园自然风光与哈尼神话传说故事交相辉映,建水龙窑森林公园有千年紫陶文化萦绕在旁,屏边的牧羊河溪流湿地公园则苗文化特色满溢……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质:位于城区附近,是服务市民,集观光、健身、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空间。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看到蓝天、碧水、净土。

  泸西黄草洲湿地公园

  守护好秀美山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享受生态福祉,是红河的承诺。

  40年来,红河践行这份承诺的步履坚实。因为诸多原因,1987年全州的森林覆盖率降至17.9%,为红河州建州以来的最低值。之后,随着红河州全州义务植树月的确立,开展稳定山权林权等林业“三定”改革,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等系列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开展,以及后续的全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开始,红河州的森林覆盖逐渐升高,去年已达50.9%。

  进入“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两园”建设之外,面山和通道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都在为全州添绿贡献力量,国有林场改革以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在“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思路的指导下,红河州还启动实施异龙湖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用铁腕治污换山清水秀;全面推进滇南中心城市大气联防联控工作,蒙自空气优良率达到97%以上。

  今年5月,红河州因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本报记者 岳晓琼

  民族团结花开红河

  来到元阳县攀枝花乡保山寨村委会猛弄村,穿过独具特色的寨门,走过讲述先民故事的壁画长廊,便走进了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

  23岁的彝族姑娘张令琼是合作社长,也是县政协委员。她的生命轨迹和周边村寨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原来我们住在山上的老村子里,都是住土基房,出行全靠走路,赶个街来回差不多要走一天。”从10年前开始,周边几个村寨借扶贫开发之机易地搬迁形成如今的新村。而随着搬迁的完成,统一建造的砖瓦房、进村入户的硬化路自不必说,村民收入也往上跳了几跳。

  “一个是我们村本身就在梯田核心区,可以发展梯田旅游,再一个就是靠刺绣了。”张令琼举了举手里的绣盘。合作社成立后,把村里的哈尼族、彝族刺绣能手聚合在一起,学技术、接订单、闯市场,逐渐覆盖到全乡,每年能给每位妇女带来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收入,也成为民族刺绣文化的传承者。

  跳起欢快的民族舞

  纵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历史,猛弄村的巨变发生在全州的每个角落:各族人民共生共荣,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民族文化得到全面保护,民族教育不断振兴,民族干部不断成长壮大。

  “在红河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多年以来,红河州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金平者米拉祜族“155”温饱工程及片区综合扶贫开发、绿春县黄连山片区综合扶贫开发、布朗族(莽人)聚居区综合扶贫开发、河口瑶山乡整乡推进、边境5公里以内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等工程,不断加快全州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步伐。自2001年以来,国家和省州各级仅先后投入“兴边富民行动”、“沿边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资金就达147022万元。

  而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等多有建树。

  自1999年开始,红河州开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相关工作。近年来更是按照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体部署,周密筹划,精心组织,通过以实施“三大工程”——一把手工程、普惠工程、凝心聚力工程,落实“两项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共建共创机制为抓手,以开展“九进”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示范创建工作,基本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覆盖。今年5月,红河州顺利通过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省级初评初验。

  记者 岳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