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沧源扶贫干部马泽: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8日 16:28:04  来源:云南网

  在沧源,听到过最提气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

  这是我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走访华能集团帮扶“直过民族”精准脱贫时,华能澜沧江公司驻沧源县扶贫干部马泽的一句话。“咱来沧源驻县精准脱贫,代表的是华能集团、代表的是澜沧江公司,虽然我是一个人,但我代表的是一个集团、一个单位,就是一支队伍,就像当初我主动报名参战扶贫一样,在沧源,我想干事,更要干成事!”

  “马主任,在县上还穿着咱们华能的工装,还戴着党徽?”在上车准备出发去村里走访贫困户时,我随口一问。

  “咱华能工装好穿啊,你看这上面的‘中国华能’多有代表性,”马泽说,“刚开始到去村上入户,好多单位的扶贫队员,人家也不知道不认识,但咱这工装好啊,一看就知道是‘华能集团’帮扶的。”马泽笑着说,虽然现在大家都知道华能,认识华能,但他还是喜欢穿这个工装。

  “这党徽,一面党徽就是一面旗帜,“马泽说,”我是党员,虽然驻县驻村,组织生活还是不能缺的。”

  此次我们代表华能澜沧江公司新闻中心来走访采风也是一样,只有下基层、接地气才能釆到最鲜活的东西。

  虽然不是农村长大,但父母都从水电行业退休,我对水电,对华能感情非常深厚。尽管女同志下乡入村走户有些辛苦,但作为新闻工作者,心里想的还是能多釆到一些好素材、多听到一些好故事、多拍几张好照片、多拍摄几段好视频,也让没有走入大山,没有亲眼见证贫瘠山村巨变的人听一听,看一看。更何况华能集团精准脱贫不但为贫苦户建新房、修水泥路、转观念、帮产业,还买牛买猪给贫困户搞养殖、搞培训、教知识。就连这村上的环境治理公共设施,建公厕、建垃圾池都为贫困户想到做到。

  从沧源县城出发,我们来到了距离县城15公里的糯良乡贺岭村,这是糯良乡唯一的边境村,我们走访了今年34岁的建档立卡户李艾毛一家。

  看着他们家里粮食,客厅卧室的摆设,听着马泽和他们交流家里最近的生产生活情况,再看看我为这一家4口所拍摄的合影照片,能感受到他们因为华能帮扶,在生产、生活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2017年又脱贫出列后的幸福满足感。

  他不但享受了华能集团安居房3万元的补贴,搬进了新居,还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直过民族普通话培训,又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享受到了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惠民政策。

  贺岭村全村有373户1343人,华能帮扶资金仅在贺岭村就投入了417.47万元,项目涉及安居工程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素质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场所建设等。2018年村里有建档立卡户42户138人,通过帮扶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降至1.23%。

  跟随岩帅镇党委副书记张映国的脚步,我们又来到岩帅镇东米村扎克家,正赶上扎克和媳妇忙着堆放刚烤好的烟叶。

  和扎克夫妇细聊后,我才知道,他家原来是住在山上的茅草房里,2016年底才搬进了华能帮扶3万元新建的安居房。

  扎克说,建盖这三室一厅60平方米的安居房一共花了8万元,其中华能帮扶资金3万元,国家危旧房改造1万元,他家只掏了4万元。他的儿子今年11岁,在上小学,女儿今年5岁,在上幼儿园。

  去年他种的4亩烤烟收入了1.1万元,今年种的3亩烤烟刚收获还没卖出,另外家里还有3亩茶地和玉米等其他作物。他说,这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一路边走边聊,马泽说,记得刚从景洪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局到沧源县,肩负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对沧源佤族自治县“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的光荣使命,县扶贫办主任杨文权边向他介绍工作情况的同时,就直言不讳的笑着对他说:“马泽同志,到我们这里干工作,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啊!”

  杨文权说,县扶贫办由于人少事多,尤其现在又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扶贫办里的副主任们都是既当将又当兵,许多工作都得自己亲自做,可不是光动动嘴那么简单。看到县扶贫办干部职工们个个忙碌的身影,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当好县级“直过民族”精准扶贫的“管理员”,更要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才无愧于公司对自己的信任。

  沧源,这个俗称“世界佤乡”的地方,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最大的佤族聚居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纳入华能集团“直过民族”精准帮扶,当地贫困农户较多,很多人家还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

  县内居住的佤族、拉祜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经济社会起步晚,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为尽快适应从财务管理到扶贫工作的角色转换,马泽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政策文件知识,熟悉华能集团帮扶项目实施规划、总体方案及计划等相关文件,积极主动学习、总结、积累帮扶项目工作方法,围绕学政策、学经验、学方法三条主线,提高自身工作业务能力。

  为使帮扶项目达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精准扶贫标准,他经常带领项目股同事串村寨走农户实地调查,通过“听民声、看民需、探民愿”,收集材料,结合各项目点实际需求情况,及时做好项目规划和调整,超前谋划合理布局,编制项目变更方案,并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同时,与省市级扶贫办保持密切联系,严格执行月报制度、按照责任清单建立帮扶台账、及时召集项目实施单位召开例会研究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东勐村苦荞厂

  回到昆明以后,我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得知集团帮扶示范项目东勐村苦荞厂已经建成,集团先期投入的100万元产业资金也已到位,这几天村民正把丰收的苦荞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厂。这个厂的建成将实现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由“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

  下一步,他们将以这个厂为模板,进一步探索和推广中央企业与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作业机械化、农民工人化、产品包装工业化”的理念,通过打造类似苦荞厂这样的“扶贫车间”,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不断巩固直过民族地区脱贫质量,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即可就业,最终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性、可持续发展。

  如今,通过华能集团帮扶项目的实施,佤山沧源民族直过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贫困农户收入得到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有效破解,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社会事业建设持续加强,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为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899元,增长到2017年底9549元,两年共有直过民族2047户7549人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脱贫。华能集团精准扶贫“直过民族”规划正在从蓝图变成最美佤乡的画卷。

  沧源,房子新了,路灯亮了,烟叶黄了,钱包鼓了,华能集团来了,阿佤人民笑了,而马泽也更开心了,因为他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沧源攻坚,他开心的告诉我,他已经动员媳妇辞去了在西双版纳十几万年薪的工作,来沧源和他并肩作战,毕竟这一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但要“白+黑”“五加二”攻坚克难几年时间才能实现,但是他也不能再耽误他的人生大事了。虽然当初他是主动请缨来决战精准脱贫工作的,脱贫是大事,但生个小宝宝也是他人生的大事。

  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沧源全部脱贫出列时,他们一家三口在沧源拍上一张开心幸福的全家福……

  云南网通讯员 史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