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博物馆名城迈进 昆明将建3个博物馆群落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2日 08:05:00  来源:昆明日报

  原标题:向博物馆名城迈进 昆明将建3个博物馆群落

  开栏语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记录着一座城市发展的点滴足迹。昆明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为这座城市担当着收藏与科普的使命。为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昆明将积极推动博物馆业建设发展,不断朝“博物馆名城”的目标迈进。

  即日起,昆明文艺推出“春城博物馆”栏目,带领读者走进分布在昆明大街小巷的博物馆,让属于昆明的经典象征和记忆火种再次鲜活起来。

  昆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传统街区与老建筑风貌突出,人文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昆明沉淀了无数丰富多彩、弥足珍贵、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如以晋宁石寨山遗址为代表的滇池流域古滇文化遗址,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抗战文物,以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物,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物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目前,昆明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7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20处)、省级55项、市级132项、县(市)区级401项,文物类型涵盖了古代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民族文化遗存、墓葬、石刻等多个类别,能够清晰地反映昆明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早在1979年就成立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全市14个县(市)区都设立了文物管理和保护机构。近年来,昆明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昆明市名人故(旧)居保护暂行办法》《关于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申报公布的工作方案》《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基本构建起以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主体,相关配套政策和专项办法为补充的文物保护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根据《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的实施意见》,昆明将积极推动博物馆业建设发展,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专题博物馆的提升改造和新建工作。到2030年,全面完成3个博物馆群落建设,实现每个县(市)区均建成1座综合性国有博物馆和1座以上专题类国有博物馆,拥有一批各具特点的非国有博物馆,全市正式备案注册博物馆总量突破100个,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中的窗口平台作用和重要载体功能。

  “目前,昆明市已建成县级博物馆的有官渡区、安宁市、晋宁区,正在推进建设的有五华区、西山区、东川区、富民县、寻甸县等。”该负责人介绍,昆明按照以国有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非国有博物馆为主体,国有专题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为两翼的博物馆业网络体系和展示体系的总体思路,不断朝“博物馆名城”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昆明市投资近8000万元完成昆明市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投资600万元完成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百年军校将帅摇篮”主题展览和馆舍安防、消防工程建设,投资400多万元完成昆明飞虎队纪念馆建设。

  该负责人透露,昆明市目前提出的打造“博物馆群落”的构想,包括翠湖片区博物馆群落、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官渡古镇博物馆群落。

  其中,翠湖片区将整合北至云南师范大学老学区、南至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华山东路周边、西至钱局街一线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现有博物馆9个,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43项。“力争到2021年,片区范围内向社会开放的各类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展示馆总量突破20个,博物馆群落互联共享机制全面建成,博物馆群落格局基本形成。”

  在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将结合龙泉宝云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实施,整合龙泉宝云历史地段片区内28项不可移动资源,重点围绕抗战文化、西南联大和近代盘龙民俗文化内容,着力打造一系列雅俗共赏、静态活态兼具、主题突出的博物馆。

  官渡古镇博物馆群落,则依托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文苑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官渡古镇内,围绕昆明乃至全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民间收藏和文化创意开展博物馆项目的梳理、建设。记者王姗报道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

  在繁华老街品味千年茶文化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记者 杨艳辉 摄

  300多年前,第二十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昆明市正义路钱王街86号建立府邸。他在云南促成六大茶山改土归流,并设茶叶局进贡朝廷的举措,让云南的普洱茶首次名震全国。如今,这里变成了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关于茶叶的文化和故事。

  展示云南茶文化的窗口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位于昆明最热闹的商业街区正义坊。走进这座清代风格的宅院,第一印象是“闹中取静”。作为云南省唯一注册备案的茶文化专项博物馆,内设非遗传习馆、文史馆、普洱馆和茶器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贡茶传统制作技艺、云南普洱茶历史文化、云南各类陶器等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馆长曾丽云介绍,茶博馆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传承普洱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并把云南茶文化发扬光大。2007年,茶博馆的前身——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习馆在昆明开馆。2009年,茶博馆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云南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茶博馆拥有1200多件馆藏,主要展出云南普洱茶、茶具,公益性的展览包括云南老茶、茶具、茶历史等。这些馆藏包含了市民李发银捐赠的1943年抗战军茶(普洱茶);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文化展“优秀展品奖”的鄂尔泰牌“八色贡茶”;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编撰的《贡茶·普洱的故事》等。此外,茶博馆还为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提供云南普洱茶茶艺、茶文化知识和互动体验。“传统普洱茶制作包括拣剔、蒸回、做型、压制、定型等十几道工序。在茶博馆里,到访游客可以按照传统工艺亲自制作加工原生态古树茶,感受云南茶文化的魅力。”曾丽云说。

  赋予茶文化更多内涵

  “云南有厚重的普洱贡茶文化,有历史悠远的茶马古道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曾丽云说,“要发展云南茶产业,就要用好茶文化的力量。”

  今年2月,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正式成立了“艺术中心”,计划推出以时令节气为主题,围绕茶文化,以传统戏曲、非遗项目为延伸开展的课程、旅游参观、交流学习、名人讲座、戏曲艺术培训、中医养生等活动,并打造一个以人为中心、茶为承载的文化艺术中心。在曾丽云的设想中,茶文化中心要月月有特色活动、季季能享受茶文化创意,为昆明百姓和前来旅游的朋友在繁华闹市中创造出一个雅致悠然、自在体验茶趣文化的“艺术空间”。 记者王姗报道

  眼镜历史博物馆

  300余老物件诉说眼镜发展史

清代的牛角黄铜眼镜。孙潇 摄

  在位于昆明主城内的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各种老字号门店比比皆是。3月6日,云南省第一个以眼镜为主题的博物馆——眼镜历史博物馆在文明街42号瑞明轩内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里面收藏陈列有300余件18世纪以来中外各国生产的各种款式、风格的镜架、镜片、工具及相关物品。

  300余老物件诉说眼镜发展史

  走进眼镜历史博物馆,古雅的装饰风格扑面而来。“除了眼镜架、镜片,还有放大镜、早期的验光配镜仪器、玻璃镜片研磨工具以及毛坯原料等展品,在此之前分别展示在昆明精益眼镜的各个连锁门店,大部分展品的年代都比较久远,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昆明精益眼镜总经理李兆君介绍。

  “比如说这组欧洲19世纪的腰挂式镜盒,采用纯银制作,盒身有手工雕刻的动物花纹或镂空花纹,配以精美的金属挂链和吊饰扣,可以悬挂在腰间,是当时欧洲绅士的身份象征之一。”今年已73岁高龄、也是昆明市唯一一位眼镜特级调校师章永祥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这样的眼镜盒除了故宫博物院,就只有这里才有了。”

  记者注意到,展品中还有一个清代牛角黄铜眼镜,镜圈为牛角材质,中梁为黄铜材质,造型十分别致。“牛角制成的眼镜架纯天然、无化学成分,在中医保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手工艺制成的牛角眼镜与人皮肤接触时不会产生过敏及静电现象,精工细作,十分珍贵。”章永祥介绍,“还有这组1910年至1940年美国生产的防风沙镜、安全镜,此组展品为户外作业时使用的防风沙安全眼镜,多为镍合金材质,镜框侧面有防风沙设计,配以有色玻璃镜片,能够保护户外作业人员的眼部健康。”

  “这架19世纪英国制验光架可以手动调节试镜片轴位,现在使用的验光架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章永祥继续介绍,“这座民国年间手工玻璃镜片打孔工具也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早年用于给无框架玻璃镜片打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取代。”

  通过历史传承普及眼镜知识

  “2002年,中国第一家眼镜博物馆——大光明眼镜公司‘眼镜博物馆’在西子湖畔开展,开了中国展览史上眼镜文化展的先河,推动了眼镜收藏和文化研究。10多年后的今天,全国也仅有不到10家眼镜博物馆。”李兆君介绍。

  “瑞明轩是昆明精益眼镜的第七间门店。昆明精益眼镜起源于1937年,是昆明第一家眼镜店,服务因战乱而云集到昆明的大批知识分子和商贾。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认可下,昆明精益眼镜先后获得了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市商务局授予的中华老字号、云南老字号及昆明老字号等称号。”李兆君表示,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昆明精益眼镜最为看重的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筹建眼镜博物馆就是为了让公众了解眼镜背后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内涵,展示眼镜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从而帮助公众更有效地保护眼睛。

  “想要建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博物馆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还要时间沉淀。这座博物馆规模不算大,且还在筹备中,但如果我们不尽早做,再过些年很多老物件可能都找不到了。”李兆君说,“我们还面向社会征集各种与眼镜相关的老物件来完善、充实眼镜博物馆。”(记者 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