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基会“龙稷兰花奖”:关注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护爱园丁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4日 10:42:14  来源:云南网

  付出爱、守护爱、收获爱……在云南省一些贫困山区,无数年轻教师扎根山村,在孤寂和清贫中伫立与坚守,用自己的执着守护着困难学子求学的初心。

  去年,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云南化育明珠教育基金会推出“龙稷兰花奖”,表彰在全省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乡村小学教师。今年该公益项目在昭通市进行试点,评选出60名在基层一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优秀乡村教师,其中功勋奖10名,每名奖金5000元,成就奖20名,每名奖金4000元,新锐奖30名,每名奖金3000元。   

  3月15日,为了解获奖老师平常的工作生活情况,为今后更切实帮助和服务广大乡村教师打下基础,“龙稷兰花奖”组委会兵分两路深入昭通镇雄县、威信县、盐津县和昭阳区,实地走访获奖老师所在学校,与老师们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  

  “杵棍老师”龙德江

云南青基会供图

  三十六年,每天站五六个小时,这对普通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龙德江来说就更是艰难了。龙德江,镇雄县碗厂镇孔坝小学老师,在他六岁时,因患病右腿不能走路,靠手拄着一根竹竿配合左腿才能行走。老师的工作是站着写黑板,凭着惊人的毅力,龙德江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单腿站立写板书,这一写就是三十六年。   

云南青基会供图

  “他就是一心一意当老师,没有其他想法”同事眼中的龙德江是一个极有耐心的人,曾经有个孩子因为先天残疾,不会说话,为了教会他认字识字,龙老师一遍又一遍手把手地教他写,一次又一次地读,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终于会写了,字的意思也能弄懂,可以写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事情对于龙德江来说普通平常,这么多年来,龙老师经历了太多鼓励帮助学生的事情,“这是做老师的职责,没有什么,是应该的。”他风轻云淡地说。  

  帮带新人的杨梅老师   

  寨上、田坎、文阁……,杨梅十九年的教学生涯都是围着乡村小学转。2000年7月,从镇雄师范毕业后,她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牛场镇寨上小学教书,一直以来都担任班主任,用自己的真心打动学生,用爱呵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云南青基会供图

  陈孝凤与杨梅是同事,都在镇雄县花朗乡文阁小学任教。十三年前她曾是杨梅班上的学生,尽管只教过她一年,但她对杨梅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乡村小学条件差,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杨老师很年轻,教我们唱歌跳舞,非常有亲和力,当时我很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但觉得杨老师很像我的大姐姐,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她说,现在我能当上老师,就是受到杨老师的影响,感到能够当老师是件很好的事。”   

  “泡”班老师涂峰  

  “当老师”这是很多人小时候的理想,但长大后都没能实现。涂峰却是个“幸运儿”,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成为镇雄县木卓镇一名乡村教师,实现了自己儿时的理想。

云南青基会供图    

  工作最初的17年,涂峰一人包一个班,班上有五六十名学生,他全天候教学,尽管家离学校只有700米,但每天早上不到七点他就离开家,下午五点半以后他才回到家,其余的时间都是“泡”在学校里,仔细研究怎样能把课上得更有吸引力,更有效率。

  他的辛苦努力使得业务能力蒸蒸日上,2016年,公开课《鸟岛》被县教育局评为小学语文学科段一等奖,2017年又荣获昭通市教育局优秀奖。2018年他被调到教科室任主任,但教学研讨、学科教学质量评估,听课评课上课,涂峰更加忙碌,他仍然坚持一周在小学教 4节课,他说“与孩子们在一起,我很幸福很快乐”。  

  善育敢管的范贤翠老师   

  威信县扎西镇道红小学的范贤翠,现在是四所小学联合支部的支部书记,并负责道红小学的安全工作。但范贤翠认为她的主要工作还是教学。现在有29年教龄的她,主要以品德课教学为主。   

云南青基会供图

  发挥敢管善教的优势,近年来,她主要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去年的一天,范贤翠经过四年级(1)班教室,见一个男生正在打他前座男生耳光,她急忙进去制止,没想到,打人的学生张口就骂她,还嚷嚷“我爸我妈我也照样骂!”。范贤翠没有生气,静了一会儿,还摸摸他的头说:“娃娃,你不能这样,要学会尊重别人。”

  后来,听其他老师和学生说,这个孩子打骂同学、顶撞老师的行为不是一次两次了。为挽救这个孩子,范贤翠请来家长,和家长商量,进行家校共同教育。此后,范贤翠经常去教室关心这位同学,后来,这位同学慢慢发生了变化。

  前一段时间,在集体红色教育活动之后不久,这个孩子还主动向范贤翠敬礼。说到这里,范贤翠笑了,她说:“看到孩子这样,我很欣慰。”

  道红小学据著名的扎西会议旧址不过两公里,近水楼台,红军长征的故事成为范贤翠最好的教材。每年组织学生瞻仰纪念碑、听红军长征的故事,成为该校最有特色的课程。   

  范贤翠喜欢钻研教学。198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她教过小学各年级的语文课。2012年,她与同事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获得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鉴定。   

  “乡村教育进步亲历者”彭贵坤老师   

  1978年9月份开始执教以来,彭贵坤一直在盐津县柿子镇周边村镇教学,从小学教到中学,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从普通教师当到校长,最后又主动要求去边远的高寒山区岔河村小学任教。  

  今年已57岁的彭贵坤,从教41年,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历程。

  谈到乡村教育进步,彭贵坤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对乡村教育变化与进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进步太大了!”他从工资10元钱加生产队记工分开始,现在已经过万元,就连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工资都4000多元了。

  校舍等硬件更是今非昔比,过去好多学校在庙里、祠堂里、土房甚至危房中办学,现在都住上了窗明几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很多乡村小学有宿舍、有食堂,国家还给师生管免费午餐;教室有一体机、办公有电脑网络。过去,从家里到学校靠双脚走,远的的时候,要走七八个小时,后来骑摩托、现在开汽车上班,四五十分钟就到。过去,一家一家去动员孩子上学,有许多孩子怎么也动员不来;现在入学率几乎达到百分百;过去教材只有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全靠老师自己,后来有地理、自然,现在教材应有尽有,学校还都有了图书室;过去教室是初中生教小学生,现在教师大专本科比比皆是……  

云南青基会供图   

  彭贵坤多才多艺,书法、音乐、写作,样样在行。在大山脚下、溪流之畔的学校后院,他还给走访队伍表演了葫芦丝、笛子、唢呐等乐器,悠扬的《月光下的凤尾竹》下,走访者还自然地跳起了孔雀舞。   

  德育有方的王警老师  

  王警是一名共产党员,见到他的时候,敦实健壮的他,胸前别着党徽,说话声音洪亮,豪爽大气。有30年教龄的王警,如今是昭阳区洒鱼镇弓河小学的校长。本来,他在离家步行不到五分钟的白鹤小学任教,但领导说他有教学经验,就动员他来弓河小学带带年轻人。 

云南青基会供图    

  走进教学楼,走访者发现,这所学校楼道墙壁上的宣传语和人物与其他学校不同,楼梯间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楼道墙上是昭通市历史名人甚至是洒鱼镇历史名人的照片和事迹的介绍。王警老师介绍说,用本地历史名人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请名人的后人来给学生上课,他们可以讲出经传上见不到的名人生活以细节,很接地气;另外,隔壁的伟人更容易激发后辈人上进。王老师说,他经常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他们和你们一样,从小也生活在这个地方,你们如果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说不定会做出比他们更大的成绩。为做好做德育工作,他协助中心校校长一起促成了《家在洒渔》的编写,用这套书作为德育教育的课外教材。家乡的地理、故事、人物,在书里,也在眼前,很有说服力。   

  为了帮助一位困难学生上学,在他工资才102元的时候,就一次性拿出60元帮助学生读书;为了解一位留守儿童经常迟到的原因,他亲自家访,竟然发现孩子从家到学校要翻两座山、走二十几里地,天天披星戴月,雪里来雨里去,上学路比“霜花男孩”还艰难,他主动和孩子邻居加微信,用微信辅导孩子作业,允许孩子可以在正课前到校,但孩子却再也没有迟到;为了亲近学生,让学生认真学习,他给学生买甜品、买作业本、买奖品……  

  王老师很有成就感,教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令他满意的学生,也因此获得了几十本各类荣誉证书。王警老师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但他却说:“在小学,这几乎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素质。”      

  龙德江、杨梅、涂峰、王警、彭贵坤、范贤翠……还有很多乡村教师和他们一样,作为辛勤的园丁,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帮助一届又一届困难学子走出大山。这些老师一直在坚持付出爱、守护爱,同样不断收获着爱。   

  云南网记者 朱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