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记忆】拉祜族苦聪人,曾经居无定所,如今欢声笑语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1日 09:43:47  来源: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节目海报

  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5集系列节目《跨越千年的民族》10月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每晚20时首播。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落后与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3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预计将于今明两年脱贫。

  云南省金平县境内的哀牢山,与越南接壤,在长达85公里的国境线上,深藏于此的苦聪人,已经在密林中生活了几百年。

视频截图

  一段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珍贵老影片,第一次记录了当时依旧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苦聪人的生活状态。当时苦聪人还在钻木取火,构木为巢,主要依靠采集野果和猎取野兽过日子,公社成员用木棒或用木锄,在地上掘个窟窿,丢下种子任其生长。这样原始的种植方式,决定了他们无法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随时迁徙,居无定所,艰难度日。

  哪种野菜可以充饥,面对猛兽如何捕猎,没有文字记录的苦聪人,一切劳作生活的经验都是用生命换来的。生下孩子没有一寸布,患了疾病没有一点药,苦聪人只好祈求鬼神的庇护。

  搬出大寨,开启新生活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1950年,云南红河地区解放。在对各区县的走访调查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为了让那些依旧处于原始社会的苦聪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人民解放军派出了大批干部去寻找他们。

视频截图

  有一天在距离他们四、五十米远的地方,他们忽然看见有一个人爬上树采野果,他们高兴地叫起来,老乡、老乡。没想到,这个人听见喊声竟然吓得掉头就跑。

  原来,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云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溃败之后,成立了一支“云南反共救国军”,其主要任务是窜扰云南边疆,挑动民族纠纷。当时,生产力落后的苦聪人深受其扰,吃了很多苦头,只好尽可能地前往深山密林中藏身。他们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其敏感,对外来的人更是心存疑惧,不敢轻易接近。这次偶遇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更是紧张得不知所措,只有下意识地拼命逃离。

  经过耐心劝导,这一次他们在原始森林边缘找到了六百多个苦聪人,据这些人说,当时的苦聪人总数有两千多人。但遗憾的是,藏在哀牢山深处的其他的苦聪人并没有被全部找到。

  1957年春天,中共金平县委又抽调了18个干部,组成苦聪人访问团,由县长率领,携带了3万元的救济物资,第三次进入原始森林,对仍留在森林里的两千多个苦聪人全部进行了访问。在苦聪人生活的历史中,他们从未得到过如此关注,苦聪人逐渐放下疑惧,慢慢地接纳了解放军。一部分苦聪人陆续搬出老林在苦聪大寨里定居了。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拨了九万多元专款,给苦聪人购买农具、耕牛、种子、口粮、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工作组的同志,热情地把新的生产技术教给他们,开水田种稻谷,苦聪人穿上了布衣,吃上了大米,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1987年,云南省苦聪人全部恢复其拉祜族称谓。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尽管走出了原始森林,但大部分苦聪人的观念意识仍然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很多苦聪人觉得,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对他们来说,更加方便省劲。他们习惯于围着火塘生活,火塘的火永远不熄,可是山下的定居生活,却没有足够木柴供应火塘,山下炎热的环境,也让苦聪人害怕会染上“瘴气”。种种生活上的困扰,加上苦聪人怕羞,不愿与外界人接触的性格,都让他们无比怀念原始森林的生活。

视频截图

  这张合影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照片中的人,是当时金平县政府组织的第四批拉祜族工作队队员。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劝那些回到森林的苦聪人回到定居的村寨。

  为了劝那些重返老林的苦聪人再一次搬出老林,民族工作队决定首先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提高苦聪人的粮食产量。1998年起,云南省实施了“155”工程,提出了每年解决1000人,用5年的时间解决5000人的温饱问题,乡政府派戴荣柱到地棚村驻村,开展水稻旱育稀植的推广工作。现在,每次回到苦聪人的村寨,他都会受到村民们热烈的欢迎。

  当时,为了让村民们接纳自己推广的旱育稀植杂交稻技术,戴荣柱只能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种出粮食,才能让他们信服。以前种植的常规稻亩产仅有100多公斤,在他的悉心引导下,通过半年的杂交水稻种植,地棚村的水稻亩产提高到了400公斤以上,粮食够吃了,苦聪人的心也安定了。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苦聪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渐地习惯了定居的生活。

视频截图

  目前苦聪人的安居房,都是由苦聪人主动参与建设,需要出资1万元,才能领到新房。共同参与,通过这种投工投劳并少部分出资的方式,使得苦聪人懂得了珍惜自己的劳动和所得,不愿再返回老林。

  六十多年前,苦聪人衣不蔽体、居无定所,逃遁在原始森林,无法保证基本的生存。今天,者米乡小学,新的校舍正在建设中,三百多名苦聪孩子,和周边各民族的学生一样,在这里接受现代的教育。欢声笑语、自信开朗,他们伴随着希望快乐成长。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