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三板斧”让这个搬迁小村彻底变了样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3日 09:56:53  来源: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云南网讯(记者 翟芯冉 通讯员 董诗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居环境变美了,道路宽敞了,住房稳固了,活动场所也有了,这些都要感恩党、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遮岛镇水箐村委会吉富村搬迁点建档立卡户尹可同对近年来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赞不绝口。

搬迁点吉富村一角

  梁河县城遮岛镇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重要承接地之一,随着一批批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落实,越来越多的搬迁点建在县城周边,给搬迁点群众带来了生产生活上的极大便利。遮岛镇在积极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各项基本保障的同时,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核心引领作用的发挥途径,通过实施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的脱贫攻坚“三板斧”,让昔日的小山村变了样。

  原来的遮岛镇水箐村地处地质灾害严重的半山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发展产业带动经济更是受到极大限制。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水箐村争取到该项目后逐步实施了易地搬迁,在搬迁点新建了吉富村。水箐村最先完成搬迁的34户150人成为了吉富村首批村民,其中有建档立卡户10户50人。

  上下联动聚合力——挪“穷窝”

  为了推动易地搬迁工作顺利进行,梁河县落实县处级领导挂点工作机制,每个搬迁点都由一个县处级领导挂点督战,统筹解决搬迁点各方面工作。与此同时,遮岛镇党委指派党委班子成员,并选派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具体负责搬迁点日常事务。此外,涉及的村“两委”成员分工联系各个搬迁点,配合县、镇工作组开展工作,搬迁点组建起党员突击队,在搬迁点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志愿服务、群众意见收集反馈等工作。

主题教育宣讲会走进吉富村

  在坚强的党组织领导下,构建起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汇聚各方力量,保障了易地搬迁项目顺利推进。搬迁点吉富村从2016年底开工建设,至2017年底民建主体工程全部竣工,截至2019年6月底搬迁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旧房拆除率为100%,让搬迁群众彻底挪“穷窝”。

  党建引领强治理——拔“穷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遮岛镇党委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在完成搬迁后成立了吉富村党支部,采取“党建+依法治村”、“党建+群众自治”、“党建+管理服务”多管齐下的方式,引领搬迁点的基层治理持续向好。

  水箐村属于整村搬迁,搬迁后群众分散安置在各个搬迁点,仅吉富村就涉及原来6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为合理解决过渡时期“管理难”的问题,遮岛镇党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行村民小组和居民小组“双重管理”的治理模式。

吉富村在家政公司务工人员

  在原有村组建制的基础上,以村民集中安置点为基础设立居民小组,按照程序推选公益心强的村民担任居民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建起安置点居民自治组织,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迁入地各项管理工作。针对迁出地涉及的村组集体资产、山林、土地承包等问题,继续由村民小组长、副组长负责。实施“双重管理”后,各项涉迁工作实现了无缝对接,最大程度上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了搬迁点社会治安和谐稳定。

  为了彻底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吉富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的办法,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从群众洗脸、穿衣、打扫卫生等生活细节开始,做到不漏一村一户一人,确保房前屋后、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有效治理了脏乱差,全力打造“干净整洁型村庄”。

  此外,在搬迁点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系列活动,大力选树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热心公益、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等模范典型,激发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思想和行动上彻底拔掉原来的“穷根”,持续巩固扶贫成果。

  组织帮找工作——换“穷业”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标。”吉富村距离搬迁前的居住地14公里,靠原来有限的山地发展农业生产已不现实。为解决搬迁点群众的生产难题,遮岛镇党委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结合搬迁点紧挨县城的地域优势,对搬迁人口就业状况、技能培训意愿等情况进行摸排,在加大宣传动员力度的同时,全面提升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转移就业的方式帮助搬迁点的群众换掉“穷业”,在各种形式的务工中逐步增加经济收入。

吉富村党员活动室

  在遮岛镇党委的牵线搭桥下,吉富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贫困户”的形式帮助搬迁群众找工作。至目前,吉富村共有34户46人在梁河县放心家政服务中心进行登记就业,家政公司给予统一进行技能培训和联系承接业务。截止2019年底,家政公司支付工人工资20余万元,人均增收3000余元。吉富村群众搬迁后实现转移就业79人,其中省外12人、省内60人、经商5人、公益性岗位2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比率达53%。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