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按下扶贫就业“快进键”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8日 11:27:21  来源: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今年以来,我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积极主动出击,整合各种资源,并出台了8条措施支持就业扶贫。借助政策“东风”,全省各地借按下就业扶贫“快捷键”,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

会泽县华泥产业扶贫基地工人们正在管理蔬菜大棚 刘光信摄

  给予免费职业培训、外出务工奖补、一次性创业补贴,给予当地用人单位吸纳就业补贴、给予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奖补、给予公益性特岗补贴以及“易迁点”服务补贴......今年4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通知,分别从支持全省贫困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并提高针对性、激励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支持自主创业、鼓励用人单位(包括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加大对“易迁点”资金支持5个方面,细化出台8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

  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吃上“技术饭”

  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是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安置搬迁群众8489户3.6万多人。面对庞大的搬迁群体,鲁甸县人社局认真部署,针对易迁劳动力中无一技之长、年龄偏大、身体残疾,不能外出、不敢外出、不想外出的就业困难对象,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

崔汝华指导学员实操炒菜。图片来源:鲁甸人社局

  今年5月6日,昭通金辉职业培训站在新街镇闪桥村组织开展农家菜烹饪培训,参训人员共59人。拥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高级厨师崔汝华正带着大家炒出一道道舌尖上的鲁甸农家菜,有花椒鸡、酸菜鱼、梭山凉粉、油糕饵块等,挑动大家的味蕾。“培训结束后,我准备在新街饭店就业,月收入3000到4000元,积累经验后准备自己创业开店。”35岁的村民易朝艳说。

  在卯家湾安置区,还有很多和易朝艳一样的村民,通过参加藤编技术、菌类栽培、电工、钢筋工、家政服务、挖掘机操作等工种培训,从此吃上“技术饭”。

吴从军在食用菌大棚里讲解菌类种植方法。图片来源:鲁甸人社局

  给予免费职业培训,是我省今年出台的就业扶贫8条措施之一,根据要求,各地要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每年进行一次不受职业补贴标准限制、按照公开招投标确定的金额据实予以补贴的免费职业培训。全省各地根据贫困劳动力需求,组织刺绣、烹饪、种植、养殖技术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通过更高质量就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保姆式服务+务工奖励 推动返岗就业

  “原来以为要等疫情过后才能外出务工,没想到有返岗专车接回浙江原厂复工了,回到工厂后,一定做好防护,努力上班。”今年2月20日,来自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莲湖社区的农民工农永凤踏上返岗专车,显得有些激动。

  为在疫情防控期间有序高效推进劳动力外出返岗务工工作,广南县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协同,统一组织、供需对接,全程防控、安全温馨”的原则,坚持“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的方式。

文山州积极组织劳动力返岗就业

  除了提供“保姆式”的就业服务外,文山州还根据全省的要求,开展外出务工奖补等鼓励措施。

  外出务工还能享受交通补助,这是杨玉权从未想到过的。自2018年起,家住丘北县舍得彝族乡矣白村龙树脚村小组的杨玉权就和妻子一到去广西打工,每次往返车费都要上千元,得知今年可以领取交通补助,杨玉权松了一口气:“这个补助对我们家庭帮助还是大,我家两个就可以领到1000块钱,相当于我们10天的工资了。”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今年我省出台措施,针对外出务工且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贫困劳动力,按照省外就业每人最高不超过1000元、省内(县外)就业每人最高不超过500元的标准予以外出务工奖补,贫困劳动力凭收入证明每年最多可享受1次。

文山州多举措推动返岗就业

  通过精准对接用人单位、有组织安全转运务工人员、发放外出务工奖补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截至今年4月23日,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转移就业的比例都已经超过了去年的规模,结构也有所优化,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转移就业的比例比去年明显提升。

  “车间+基地”送岗上门 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无忧

  在曲靖“会泽云露商贸有限公司”车间里,39岁的吕国伟正忙着指导工人们进行数据线焊接,这个成立于今年4月的扶贫车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如今已走上正轨,还带动了周边110名易地搬迁群众就业。

会泽县华泥产业扶贫基地内忙碌的工人们 刘光信 摄

  今年1月,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吕国伟一家从大山深处搬到了会泽新城。因家中有老人和娃娃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吕国伟想到了创办扶贫车间,让和自己同样情况的人也能在家门口就业。创办扶贫车间以来,县委、县政府和以礼街道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不仅免费提供了700平方米的厂房,还帮他们做宣传、组织群众。县人社局出资对200多人进行了培训,每人每天还补贴80块钱,仅培训费用就接近10万元。在吕国伟创办扶贫车间的过程中,各级干部经常关心询问,帮忙他解决实际困难。

在吕国伟创办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焊接数据线。

  5月5日,“会泽云露商贸有限公司”正式开张,公司主要加工锡箔纸、分拣丽江雪茶。短短几个月内,随着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订单已爆满,公司也吸纳了越来越多村民就业。57岁的李老存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如今靠粘贴锡箔纸等简单的工作,每月可以挣到近2000元,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如今,针对扶贫车间内吸纳的贫困劳动力,政府还给予15%的工资补贴。

  在会泽县,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共创建了51家,解决了1933人(含1050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易地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会泽县华泥产业扶贫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花菜。刘光信 摄

  在扶持创办扶贫车间的同时,会泽县还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带动就业,全县建设万亩蔬菜产业扶贫基地,带动搬迁群众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1.6万元以上。全县通过设置“一点一站”、“一区一队”,为搬迁劳动力提供从岗位推送、技能培训、社保转接、维权服务到返乡创业的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6189户102693人,有劳动力61300人,实现转移就业48741人,转移就业率达79%,其中,县城安置点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2%。

会泽县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编织藤椅。刘光信 摄

  对800人以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今年我省还出台措施,按照每个“就业创业服务站”每年不超过10万元的标准,给予就业创业服务站“易迁点”服务补贴,主要用于就业政策宣传、服务保障等支出。通过多措并举,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点群众的就业问题。

  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变身“工薪族”

  和胜贵是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海尼村几宗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长期以来与小儿子相依为命,靠守着几亩承包地过日子,家徒四壁,眼看他儿子要参加高考,昂贵的学费没有着落。就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政策,改变了和胜贵的命运,自从他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后,每个月增加了900元的巡山劳务收入,同时还发展了核桃、花椒等经济林种植产业,家庭收入大幅提升。

  在迪庆州,还有很多人和胜贵一样,通过从事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成为“工薪族”,改变家庭的困难处境。迪庆州通过安排生态管护员,把有能力的贫困群众纳入生态护林员对象予以扶持。2015年至2020年6月,共安排生态护林员16676人,其中,2020年新增安排了721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128人,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了端上“生态碗” 吃上“绿色饭”。

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巴珠村“感恩连女子巡山队”正在巡山清理山林垃圾。

  今年以来,我省出台了给予公益性特岗补贴的措施,针对各地对因疫情等原因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返贫”劳动力,可开发一批公益性特岗给予就业安置,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给予公益性特岗补贴,防止返贫。截至今年7月,全省设置公益岗位聘用贫困劳动力389139人,其中护林员177082人、护路员28366人、其他岗位183691人。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有效防止返贫。

  云南扶贫热线记者 期俊军 姬祥虎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