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头条•循足迹 看变化系列报道③ | 昭通:争先进位赶超跨越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9日 09:30:00  来源:云南网
 

“老天无情人有情,地震把你们的家园毁了,相信党和政府一定把你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隆冬的寒潮刚结束,冰雪过后的鲁甸县龙头山镇在太阳的照耀下暖意融融。在龙头山镇灰街子社区居民小组,71岁的老党员李祥云谈起2015年1月19日中午在骡马口社区救灾板房里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景,终身难以忘怀。

在鲁甸6.5级地震中,李祥云家3间房屋被毁,地震还夺去他两个亲人的生命,2016年12月,全家7口人搬进了总面积8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儿子还在用自家房子开起了超市和民宿。

“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6年来,昭通629万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恢复重建和脱贫重建一起抓,实现了灾区一步跨越30年,昭通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与全国、全省一道挥手告别绝对贫困,用“铁齿铜牙”啃下了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地级市这块硬骨头。

 

  重建:灾区发展水平全面恢复

  隆冬时节,龙头山镇峡谷中,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山间,一个个美丽安全的集中安置点分外耀眼,一栋栋新居内欢声笑语,一所所学校书声琅琅……金灿灿的阳光下,涅槃重生的龙头山镇生机盎然。

  鲁甸6.5级地震是2000年以来,云南省境内发生的级别最高、伤亡人数最多的破坏性地震。地震共造成我省昭通鲁甸、巧家、昭阳、永善和曲靖会泽“两市五县区”617条生命瞬间陨灭、112名人员下落不明、3143名伤员亟待救治、31.78万名群众急需转移安置……

镇雄县扶贫车间

  “老天无情人有情,地震把你们的家园毁了,相信党和政府会把家园建设得比灾前更好。”灾情牵动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得知灾情的第一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重要指示。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次离京考察就到了昭通。“住得暖和不暖和?吃得怎么样?”……在鲁甸灾区,习近平总书记接连走进5个救灾帐篷看望受灾群众,嘘寒问暖,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保障情况。

  “重建起来的不仅仅是房屋和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精神。”如今已是鲁甸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仍担任龙头山镇党委书记的李善云欣慰地说,通过3年的恢复重建,龙头山镇新建9个集中安置点,15748户重建户和531户修缮加固户,所有受灾群众如期搬入新居。全镇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部修通了柏油路,总里程200多公里;架设20多公里的引水管道,建成了沿河、沙坝、光明3个行政村跨村调水工程;新建12所中小学、1所幼儿园,12个村委会都建起了卫生院,和地震前相比,全镇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30年。

昭通大山包 张捷 摄

  龙头山镇只是鲁甸6.5级地震恢复重建中的一个缩影。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的要求,6年来,灾区干部群众根据“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重建标准,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对标对表各项政策措施,做到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两促进、两不误。在3年的恢复重建中,昭通市受地震影响的17.79万户民房得以修复加固,8万多户民房得以重建,并于2016年春节前全部完成。其中,鲁甸县龙头山、火德红,巧家县包谷垴3个重点集镇和45个民房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昭通市受灾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县(区)受灾群众实现了生活条件大变样、社会事业大跨越、基础设施大提升、产业结构大调整,灾害防治能力大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大改观,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大大超过受灾前水平。

  产业:小花椒成长为大产业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回忆起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考察时对鲁甸花椒产业给予的高度评价,当年的龙头山镇光明村的“花椒支书”,如今的龙头山镇副镇长谭德军历历在目。

  谭德军介绍,近几年花椒价格年年上涨。2020年,鲁甸花椒价格已从2015年的每公斤84元上涨到112元,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不足2万亩发展到6.8万亩,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花椒年产值从2.3亿元增加到3.8亿元,地震发生时的“救命树”已成为灾区群众的“致富树”,并在光明、沿河、龙头山3个村社区建成花椒专业市场。每年花椒上市季节,吸引了重庆、四川近300个经销商前来收购,3个市场每天晚上人头攒动、灯火通明,形成了“花椒夜市”新景观。

昭通苹果 记者 陈飞 摄

  “2016年完成灾后重建时,家里盖了一栋两层楼,后来又在村里的花椒集市上买了一个门面,以后孙子上学就方便了。”今年57岁的王启荣和光明村的大部分家庭一样,家里种了10多亩花椒树,仅靠花椒每年收入达10多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像王启荣一样,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过上富裕日子的家庭不在少数。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进一步拉长花椒产业链,提升花椒产品附加值,鲁甸县先后引进并培育了大成、鑫辉等花椒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加大产品研发、扩大生产领域、拉伸产业链、加大包装营销等方式,成功打造了“鲁甸青花椒”“三川半”等花椒产业品牌,推出了花椒精油、青花椒沐浴露、洗发水、花椒膏等加工产品。同时,该县还充分利用花椒林下资源,建立“椒林鸡”养殖基地,结合龙头山镇打造“花椒小镇”“千年朱提银都”“一园三基地”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推动花椒产业从“食用”向“日用”跨越,从卖花椒产品到卖风景转变,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发展中,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金江花椒,香麻天下”。鲁甸、巧家、永善、昭阳4个受灾县(区)地处金沙江、牛栏江干热河谷地区,本身就是花椒种植适宜区。在光明村和龙头山镇的示范带动下,6年来,4县(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机制”的思路,全面推进良种良法、组织化和集约化、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4县(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超过120万亩,年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昭通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

  脱贫:精准施策啃下“硬骨头”

  2017年11月30日,省政府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召开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灾区两市5县(区)1771个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全部完成,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2020年5月17日,省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地震涉及昭通市的4县(区)名列其中。

  2020年12月30日,经省级组织验收,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昭通市最后15.9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04个贫困村出列、镇雄县顺利摘帽,至此,昭通市185.07万贫困人口、1235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出列摘帽。

  6年来,昭通市以脱贫攻坚统领各项工作,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创新实践“133”工作思路,精准扣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突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全力打好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攻坚战、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突击战、劳动力稳定有序就业提升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海战等“五大战役”。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啃下脱贫攻坚最硬骨头的“铁齿铜牙”,探索创新“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建成69个进城入镇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靖安、卯家湾跨县区安置规模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二,35.47万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由贫困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到产业工人的直过式跨越。

苹果装箱车间

  坚持把高原特色产业作为实现高质量脱贫的重要支撑,全面落实“三个全覆盖”及“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要求,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单点突破带全局,“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把劳动力有序稳定转移就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按照“近抓转移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的思路,2020年末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7%和91%,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易地搬迁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广大农村脱贫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以房找人、以户对房,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要求,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55.89万户,农村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全面达标;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通网购物流、通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9%以上;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昭通镇雄天麻 孙晓云 摄

  努力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创新突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昭通路径”,奋力跑出了争先进位、赶超跨越、平均每天脱贫1000多人的“昭通速度”,锻造锤炼了为民务实、实干求真的“昭通作风”,树立了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淬炼形成了敢打善拼、坚韧 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昭通精神”。

  重建脱贫一起抓,乌蒙大地展新颜。谋新篇、开新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昭通儿女正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中奋力开启奋起直追、换道超车的新征程。

  我们生活很幸福

  “我们生活很幸福,泰国、越南都去过了,今年还想去北京看看。”冬日午后,暖暖的阳光洒满干净整洁的小庭院,72岁的甘正芬老人身体硬朗、面色红润,正坐在自家别墅前小憩,对现在美丽宜居的新家园、衣食无忧的新生活非常满意。

  甘正芬是鲁甸县龙头山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村民小组村民。鲁甸6.5级地震中,她家失去了3位亲人。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家园被毁、亲人遇难的村民们全部搬迁到龙头山新集镇开始新生活。

  老人热情邀请我们去家中做客。步入客厅,只见电视机、饮水机、茶几、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沙发背景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救灾帐篷里看望她和老伴邹体富的合影照片,时隔多年,“总书记和灾区人民心连心”的画面依旧温暖感人。

  恢复重建中,龙头山镇按照统规统建的方式,规划设计一层半、二层半、三层半3种户型,在新集镇上最好的地段建起了新的甘家寨。2015年12月,甘家寨89户受灾群众全部迁入新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我们搬新家了。”搬家那天,全村群众自发拉起红色横幅向总书记报喜,甘正芬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幸福不忘总书记,搬家不忘共产党,感谢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起新家园,带领我们过上新生活。”老伴邹体富接过话茬说,“在乡亲们家园被毁、亲人遇难、万分悲痛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现在家家户户住楼房,学校、医院、集贸市场、文化活动广场都在家门口,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

  邹体富老人非常欣喜的是,这些年子女们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感恩奋进、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大儿子用自家小院开餐馆,二儿子常年外出跑运输,孙子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经参加工作,家家都买了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的甘家寨,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村民们有的开起农家乐,有的经营乡村客栈,有的跑客运货运,有的外出做生意、务工,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生活条件远远超过灾前水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勤劳奋进的甘家寨群众正向着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再出发。

  光明村涅槃重生

  冬日暖阳下,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一条条柏油路,一栋栋安全住房,一张张幸福笑脸,还有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描绘出新时代光明村群众的幸福生活新画卷。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曾经遭受重创的光明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一起抓,实现了涅槃重生。

  光明村是鲁甸6.5级地震重灾村之一。截至2014年底,全村21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892人,是十年九旱、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的典型贫困村。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导致全村90%以上房屋倒塌,受灾人口超过6000人。

  “灾后恢复重建完成之日,就是地震灾区脱贫时。”光明村党总支书记肖慈勤介绍,这些年来,光明村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脱贫攻坚,2017年,全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夺取了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的“双胜利”,实现了基础设施条件、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群众精神面貌的根本转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走在山间柏油路上,不时可见村民或骑摩托车、或驾驶小汽车往返回乡路的身影,部分路段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山脚下的昭巧二级公路、都香高速公路通向远方,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出行条件。2015年以来,全村共修建通村公路19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76盏,一大批水池水窖、管饮工程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及饮水难题。

  基础设施条件大改善,带动特色产业大发展。如今,光明村已从十年九旱的贫困村变成全国闻名的“花椒村”。全村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3700亩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基地6个,实现总产值近亿元,户均增收超过4.7万元,其中花椒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2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000多户。

  近年来,光明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重要抓手,建立河段、路段、绿化段、垃圾池“四个网格化”管理机制,打造1个示范组117户示范户,垃圾堆放、保洁收费、村规民约等实现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教育培训、文明创建、典型选树、机制建设,光明村群众自立自强、感恩奋进的氛围愈加浓厚,并于2017年成功申报为市级文明村。

  云南网记者 蔡侯友 沈迅 

  图片除署名外 均由记者 蔡侯友 沈迅 摄

  相关报道:

  云头条•循足迹 看变化系列报道① | 昆明:牢记嘱托 奋进跨越

  云头条•循足迹 看变化系列报道② | 保山:勠力同心 接续奋进

 

》》》点击进入专题《《《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