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呼吸是需要智慧的——读《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2日 10:01:00  来源:云南网-春城晚报

原标题:书话呼吸是需要智慧的——读《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 李庆林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的作者乔阳,出生成长于四川,20多岁时前往云南,在梅里雪山和白马雪山脚下生活了近20年。这在我看来,既有点不可思议又有点传奇色彩,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总让我觉得就地理概念而言,乔阳与雪山,与飞来寺,与云南德钦等仿佛存有某种密约似的默契。她写道:“人类的著作在自然这部大书的面前显得有些可怜,我为这里的历史、苦难与欢欣而叹息,但也深知这不过是过眼云烟,深沉美好的事物从来不曾失落。”

来到云南,雪山和雪山之间,令她欣喜和兴奋。乔阳最初在飞来寺旁边开了“季候鸟”客栈,她逐渐发现游客去看梅里雪山的日出时,都是站在白马雪山向西观看,她便选择了定居于白马雪山。与此同时,她开始亲近大山,亲近诸多高海拔植物,她深情而诗意地写道:“在飞来寺居住的时候,俗世的尘埃还不能到达神山的高度,我伸手出去就能牵回来几朵峡谷里闲荡的棉花云。”

自小生活于四川,乔阳对儿时的记忆大多是川地的植物。她与生俱来爱观察,从小喜欢地理,特别喜欢拿着地图册看,对横断山脉有一种迫切向往。她在书中忆及童年,细致地体会到食物中蕴含着季节变化的奥妙。鼠蘜草嫩的时候做粑粑,蒲公英可以煮猪肝汤,马齿苋要糖醋,金银花泡茶加一点冰糖,枇杷叶煮水能止咳。木槿花貌美味也美,煮蛋汤别样轻滑。菖蒲与翠竹、菊花均是植物文化的骄傲象征,用菊花烫鱼火锅味道更美。“那么多细细水波,那么多密密的树叶,它们自顾私语,并不注意我的存在和忧虑。这是我小时候生活的一点点自然。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常常被召唤到记忆中,眷恋那时候的小小情趣,也怀念那些生活在平凡中的长辈,深深地感激他们从不曾真正拘束我。”

这便是一份缘起,有了成人后的乔阳在德钦的雾浓顶村生活近20年;有了她从低海拔走向高海拔,从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向5000米的高处递进;有了她与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等高山植物之间的“对话”以及相互探望,颇似互传心法;有了她与雪山、冰川、森林、草甸、河谷、各种植物等自然元素之间长期相处的“血缘关系”;有了她窥见人类行为之于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已不可小视;有了这本足以唤醒人类敬畏自然、尊重动植物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乔阳不是植物学家,却与北美摄影师威廉博士和滇西植物学家潘发生老师一道,行走于白马雪山、梅里雪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去潜心认识和观察各种植物与动物,去理性思考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她说:“时间在三维空间上的叠加,还能呈现这几千万年来的变化,一棵树也许也记忆了冰川反复覆盖与消融,消融时的每一滴水。”

她喜欢读英国植物学家金敦·沃德的《神秘的滇藏河流》,当她于2011年8月的一天在湖边发现罕见的绿绒蒿时,极度兴奋,这是继金敦·沃德发现该植物百年后的一次邂逅。她感恩和感怀于这些与自然之间的相遇,她深感呼吸于美好自然所获取的智慧。行走于雪山间,白马雪山的杜鹃竟多达两百多种,她钟爱的尼泊尔香清,叶片尖尖,很小,永远清冷,但入药时,可缓解头晕头闷等症状……大自然无比神奇,充满智慧,是的,呼吸于它们中间,的确是需要智慧的。

“雨停的时候,马群中一只幼年的白马成为奇迹。它独自信步走着,一身日光。太阳正抚慰它的脸颊,它报以温顺眼波。全宇宙的赞美都凝固在它身上,注视它。”(李庆林)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