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网”强本:撑起百姓幸福的天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6日 15:31:42  来源:云南网-红河日报

原标题:“五网”强本:撑起百姓幸福的天

走访脱贫户

给贫困户送家电

幸福小区里的便民超市

义务为搬迁户诊疗

幸福小区里的宣传栏

帮扶企业领导与当地干部、村民交流

扶贫基地

图片由个旧市委宣传部提供

个旧,这座闻名世界的“锡都”,曾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称号,被誉为“中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虽非贫困市,但部分乡村的贫困程度之深同样令人惊讶。2014年,个旧市识别确定贾沙乡为建档立卡贫困乡,30个村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3668户13933人。近年来,个旧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州各项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从个旧实际出发,采取多种举措,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重点打造了“责任担当”“致富增收”“民生保障”“和谐家园”“同心筑梦”5张大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稳固脱贫出列,3668户13933名贫困人口脱贫。为全市贫困群众撑开幸福之伞,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个旧经验”。

2019年

地区生产总值307.08亿元

比2013年增加117.91亿元

年均递增19.65亿元。

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2元

比2013年增加7764元

年均递增1294元

2014年至2018年

个旧市1个贫困乡、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2602户贫困户10344人稳固达标退出

2019年,19个贫困村稳固脱贫出列

1066户3589人达标脱贫出列。

压实“责任担当”网:凝聚磅礴攻坚力量

2020年年初,个旧市委、市政府向群众兑现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铿锵承诺:30个贫困村全部稳固脱贫出列,3668户13933名贫困人口脱贫。

“我们之所以能书写‘成功的脱贫故事’,关键在于压实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部门的工作责任,关键在于全市94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3057名帮扶干部的勇于担当、履职尽责。”谈起脱贫攻坚工作,个旧市委书记沈焕然动情地说,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力量全覆盖 编织民情收集网

2019年,在个旧市减贫实践中,有一股让贫困户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帮扶力量——

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制定出台《个旧市2019年脱贫退出大会战方案》及《个旧市2019年脱贫攻坚调度工作方案》《个旧市2019年帮扶工作方案》等相关配套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合力攻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扣紧责任链条。

一线指挥,推动落实。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全市3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分别挂包9个乡镇、30个贫困村和49个非贫困村,深入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行动,市级主要领导、县处级领导共计走访行政村79个、贫困户1800余户;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总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实现遍访贫困村、贫困户。

反复强调,系统部署。全年全市累计召开市委常委会10次、市政府常务会11次、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8次,开展县处级挂包领导调度8轮,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事实为证,一切工作围绕脱贫,一切力量服务脱贫。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美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肺腑的精神力量。2019年,个旧市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形成“所有部门都是扶贫部门、所有干部都是扶贫干部”的责任体制,建立“为民解困”清单,把群众最忧、最急、最怨的问题一条条梳理、一条条落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

真情全融入 搭建民心沟通桥

“有了这么好的帮扶干部,我们家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很感谢他,是他给我们家带来了希望。”个旧市卡房镇大黑山乡塘子边村村民李双凤每每谈起她的“亲戚”——个旧市扶贫办副主任李忠祥,都止不住一连串感激的话。

在帮扶过程中,李忠祥深入关心帮扶对象的生活状况,为李双凤家解决了生活、生产上的种种后顾之忧。2017年,李双凤因种植洋芋,欠下了1万多元的有息贷款,李忠祥主动帮助她出售房屋周边的零星树,把欠账还清;2019年年初,李双凤之子叶小海因病去世,李忠祥向有关部门为其申请困难补助3600元,个人出资2500元帮助其处理儿子善后事宜;为改善李双凤一家的居住环境,李忠祥自筹资金7370元,对其房屋进行了外墙粉刷、室内刮白,并自备水泥2吨和砂石料,帮其硬化了入户道路……

“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吃上安全水、走上致富路,这便是我们想看到的最幸福的模样。”李忠祥的真心扶贫、真情帮扶,正是个旧市众多扶贫干部在帮扶过程中辛勤付岀的缩影。

“在最艰苦的战场攻最难的贫窭,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组织对我们的信任,更是群众对我们的企盼。”个旧市众多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扶贫干部懂得,使命必须担当,信任不能辜负,期盼要有回应。他们视贫困群众为亲人,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立即办、难办的事尽力办,他们用辛勤和汗水架起了一座脱贫奔康桥,坚决兑现着脱贫攻坚“军令状”。

督查全方位 提升民意满意度

2019年9月,个旧市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大会战“冲刺行动”,由市委书记、市长带领县处级领导,行业部门、定点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对全市9个乡镇逐个进行调度,深入一线查找问题,以住房改善、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障为重点,以贫困户对脱贫工作满意度为导向,创新督查方式,加大问责力度,确保帮扶力量沉得下、融得进,干得好、有成效。

“要让脱贫攻坚不作为、不担当者无处遁形,让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党员干部有为有位!”这是个旧市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决态度。2019年,个旧市对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勇于担当的37名干部进行提拔,进一步使用15名干部;对在脱贫攻坚一线不能担当、不善作为的3名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确保人员精干、尽锐出战;紧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专项检查、交叉检查和随机抽查,加大集中整治和督查督办力度,把责任压实覆盖到“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纠正和处理脱贫攻坚领域问题125件148人次。

“脱贫攻坚领域不允许有微腐败,要真正实现全覆盖,真正达到零容忍。”一诺千金。如今,一支政治过硬、工作过硬、作风过硬的一线脱贫攻坚干部队伍,为个旧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打造“致富增收”网:力保群众过上好日子

贫穷困苦,自古有之;决战脱贫,时不我待。

回望来时路,个旧市3668户13933名贫困人口从实现全部脱贫,再走向致富之路,每一段历程都是一个战天斗地的生动故事。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其能够实现稳固脱贫?个旧市副市长毛文波介绍,通过落实“四个到户”,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该市为贫困群众打造了一张“致富增收”网。

“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

观念引导到户,扶贫先扶志,是打造“致富增收”网的第一招。

在个旧市鸡街镇邦干村委会布底寨村,村民许永林和妻子,不是在辣椒地里忙农活、就是在猪圈喂猪,不是在为村里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就是忙着收拾自家的前厅后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这几年,许永林像换了个人。”这是村民们看在眼里的事实。过去,许永林因其儿子的突然离世,日渐消沉,天天与酒为伴,成了村里有名的“酒鬼”、懒汉。

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进驻布底寨村,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你这个房子住了多少年了?想不想住钢筋水泥的大房子?”自2013年,许永林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干部谢曹云便无数次登门走访,与许永林拉家常、讲政策、话党恩、谋发展。许永林从一开始的瞻前顾后,变得渐渐相信谢曹云,而谢曹云也在与许永林的相处中,找到了让他重新振作的突破口——让许永林一家从危房搬进新房。

“我愿意搬。”许永林的答复很坚定。当许永林拿到梦寐以求的新房钥匙时,帮扶干部已为他家添置了床、沙发等生活用品,看着新家里,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样样齐全,他感慨地说:“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

从那以后,许永林变成了村里干活最积极的人。他家养的猪最好、种的辣椒也最好,夫妻俩还在当地打工赚钱,短短几年时间,因思想的转变,那个曾经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贫困户,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如许永林一样,个旧市的贫困群众在“观念引导到户”的持续浸润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正转化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自觉行动,他们以“我要脱贫”的坚定意愿,让个旧市在2019年实现了全部贫困村、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出列目标。

“学会了一项脱贫技能,多了一个创收的好机会。”

第二招:技能传授到户。让贫困户有了一技之长,掌握了增收本领。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2019年8月,在个旧市保和乡举行的脱贫攻坚刺绣培训班上,花、草、鱼、虫等元素,在学员们的一幅幅刺绣作品中展现得活灵活现。

“5天的培训,内容很全面,让我学到了很多针法、配色和材料选配等方面的知识,刺绣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结业典礼上,学员黄自英代表参加培训的47名贫困妇女,与石屏县秀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签约,这意味着,培训结束后,她们将正式成为合作社的签约绣娘。

“下一步,合作社将分批分配给我们刺绣订单,我们也能通过刺绣尝到增收的甜头。”刺绣培训燃起了黄自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她说,培训让她和姐妹们学会了一项脱贫技能,多了一个创收的好机会,自己也更加坚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身有一技之长就不愁就业,精益求精更能终身受益。”黄自英的感受,正是个旧市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精准实用技术培训后的深切感受。

近年来,个旧市瞄准贫困村人才缺失和技术短板的问题,坚持“实地、实用、实效”原则,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技能技术培训,做到“实用技术传授到户”,确保贫困户能真正掌握增收本领,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他们是帮我家找致富路子呢!”

思路谋划到户,是第三招。

“我家种了6亩甜脆豌豆,养了3头猪、20只鸡,种植竹子2.1亩、糯包谷2亩、其他蔬菜3.8亩,加上我老公在外打工赚钱,今后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个旧市戈贾村委会上寨村村民普春华在豌豆地里向记者算起了她家的收入账时,喜笑颜开。

普春华家是上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帮扶干部到她家了解情况时,她还十分纳闷:“既问家庭情况,又分析贫困原因,问得这么详细做啥?”不久后,普春华就明白了用意,“他们是帮我家找致富路子呢!”2018年,普春华家脱贫摘帽。

普春华家顺利脱贫得益于个旧市探索出的“菜单式”扶贫模式。针对贫困户自身实际,个旧市政府列出了包括甜脆豌豆、果蔬、马铃薯、甘蔗、土鸡、生猪等“多金品种”的产业“菜单”,引导贫困群众称心“点菜”,做到与他们共同商议扶贫产业项目,共同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群。

如今,在个旧市这片沃土上,“菜单式”扶贫模式成果转化已见成效的例子不胜枚举。甘蔗已成为贾沙乡的长效主导产业,为农户筑起了“甜蜜”的致富路;老厂镇木登硐草莓扶贫大棚已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92人实现脱贫;大屯镇政府把发展花椒种植当作解决贫困群众温饱、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个旧市卡房镇的马铃薯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个旧市以“思路谋划到户”,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

“我们的帮扶项目牵引到户、收益到人。”

打造“致富增收”网的第4招是项目牵引到户,解决“无力可扶、无业可扶”贫困群体的长远扶持问题。

2019年1月,个旧市政府与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乍甸乳业”)建立合作关系,采取“企业贷款投入+政府贴息”“产业奖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共建“扶贫车间”,开展异地集中式产业扶贫。

“‘扶贫车间’项目按照‘生产托管、收益保底、收益返还’的原则,由全市‘无力可扶,无业可扶’的贫困群众委托的8个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我们共同经营、共同分享收益。”乍甸乳业董事长龙江就“扶贫车间”的带贫模式向记者做了介绍,他说,在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项目实施期间,乍甸乳业将为“扶贫车间”提供60个以上的岗位吸纳贫困户就业,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预计村委会每年将产生100万元的服务收入,5年将累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0万元。

“我们的帮扶项目牵引到户、收益到人。‘扶贫车间’将成为个旧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一个增收平台,带领各族群众稳定增收、脱贫致富。”正如龙江所说,近年来,个旧市因村、因户、因人确定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市级项目库,成立了33个劳务合作社,已推荐认定15个就业扶贫车间,做到“产业扶贫覆盖到村、项目到户、增收到人,确保需要产业脱贫的贫困户至少有1项脱贫产业扶持。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在个旧这片写满脱贫致富故事的土地上,贫困渐行渐远,幸福已经来临。 织密“民生保障”网: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出院时,结账单上显示总费用是6214.91元,我自己只承担了310.9元。”面对如此低额的自付费用,个旧市卡房镇打靶期村委会木瓜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白金熊喜出望外,“钱花得少,病也治好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扶贫人的奋斗目标。”个旧市扶贫办主任李伟良告诉记者,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中,个旧市全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千方百计推进教育脱贫再深入、健康扶贫再发力、危房改造再加力、饮水安全再巩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转化为生动实践,一个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一张强有力的民生保障“大网”正全面撑开。

于是,许多像白金熊这样的贫困群众,享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从“饮水难”到“喝好水”

“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我家30立方米的水池已经蓄满了自来水,村里的大水池里水也是满满的。”在个旧市卡房镇田心村委会梭落凹村,村民白树英正在家里用自来水洗着衣服,她说:“以前我们这里连饮用水都无法保障,哪里还敢奢望洗澡?如今不用拉水、不用等下雨,一拧开水龙头就有水。”

从去数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吃,到国家出资在各家院子里建蓄水池,再到通上自来水,梭落凹村村民见证了农村山区的“解渴”历史。

饮水不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出贫困的考核指标之一,在这方面,个旧市做到了各村寨基本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为脱贫攻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水利保障基础。

从“穷窝窝”到“金窝窝”

“要不是重新建了新房子,这么大的一棵树砸下来,可能命都保不住了。”个旧市保和乡核桃寨村委会加租村村民李自有一说到自家的新房,脸上溢满着喜悦。他指着新房房顶上面,当天凌晨被大风刮倒的一棵直径40厘米左右的大树对记者说:“以前住的是3间危房,一遇到刮风下雨,就觉得不安心,要不是扶贫项目的扶持,我根本就不能重盖房子。新盖的房子漂亮、安全。你看,这么粗的树砸到房顶上都没事,我们十分满意。”

民以居为安。个旧市统筹运用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政策,确保每一户贫困户住进安全、放心的暖心房,真正让农村困难群众过上舒心、舒畅、舒服的生活。

从“脏乱差”到“靓美新”

走进位于红河岸边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委会阿邦村,小溪潺潺,果实累累,苍老的古树与一幢幢傣家风情的别墅相依相伴,到处涌动着蓬勃的希望。

在村中的文化宣传栏上,一张张新旧对比鲜明的照片,见证着阿邦村人居环境变化的历程。“以前,这里全是破落的土掌房,道路一遇下雨就泥泞不堪,村内遍地垃圾,排水沟散发出刺鼻的味道,村民出行很不方便。”阿邦村党支部书记陶光明说,现如今的村子,能用“天壤之别”来形容,通过改厕、改圈、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民居改造提升、文化广场建设……环境变好了,村民们重拾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个旧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持之以恒的规划引导和建设投入,一幅宜业宜居的壮美画卷正在个旧大地上徐徐展开;通过组建的116支“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突击队”,让个旧市提升人居环境工作实现常态化开展,激发出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

“以前,村里的学校只有几间昏暗的危房做教室,桌椅十分破旧;现在,不仅办学条件好了,师资力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再加上精准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穷山窝里的孩子也享受到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时下,走进个旧市的任意一个村,都会听到老百姓对教育扶贫显现出成效发出的啧啧称赞声。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满意”二字重千钧。2019年,个旧市围绕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等重点工作,紧扣“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凸显三大亮点,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合力劝返抓落实。抽调89名政府职员分别组成20个控辍保学劝返小组,入户或到学生打工地开展劝返工作,全力动员学生返校复学。

因生施策出实效。在个旧一职中开办职业教育体验班,为劝返复学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确保不稳定学生“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目前,共有57名劝返复学学生在校学习。

减轻负担助学业。对教育负担过重的家庭实施重点帮扶,并加强与负责个旧市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承保业务的保险公司沟通,减免个旧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意外伤害保险费用,切实减轻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负担。

从“看病难”到“放心治”

走进个旧市卡房镇田心村卫生室,只见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卫生室内一尘不染,墙上张贴着卫生医疗保健宣传画,医疗器具、药品摆放规范有序。

“以前,小病我们都是到镇卫生院看,如今,在村卫生室看病已经和到镇卫生院看一样了,不仅省时省力,价格还便宜,以后我们看病就医更有保障了。”田心村村民真切感受到了精准医疗扶贫带来的深刻变化:在村卫生室就能享受到和镇卫生院同等的医疗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个旧市紧紧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目标,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等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为脱贫攻坚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目前,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

连起“和谐家园”网:扶贫搬迁闯新路

今年67岁的李桂英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会成为一个城里人。

她不是没有想过搬离村寨。这位个旧市贾沙乡克勒村村民所在村寨的生产生活太难了:缺水、缺路、缺电。但怎么搬?搬哪里?搬了后生计在哪里?李桂英从来都不敢细想。

机会,终于在决战贫困中到来。2018年,李桂英一家和个旧市235户97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一道,喜气洋洋地搬到了红河州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点——大屯镇幸福小区。

“八方搬迁户,搬进幸福村,不愁吃、不愁穿,感谢共产党……”自李桂英搬迁到这个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安置点后,每天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不识字的她把党的好政策、生活的巨大变化,编成了一首首感恩歌,在幸福小区里传唱。

挪穷窝 搬出“幸福感”

“能住进这样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记者走进个旧市大屯镇幸福小区7幢1单元304号侯美英的家,侯美英非常开心地说。

侯美英是个旧市老厂镇羊坝底村委会大羊坝底村村民,丈夫钱永生患有脑梗,肢体二级残疾,其一家3口于2018年4月搬进了这套62.69平方米的安置房。“沙发、茶几、床铺、电视柜、抽油烟机、太阳能热水器等都是配好的,我们拎包入住就行,和原来的生活条件相比,真是天差地别!”让侯美英感叹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提高,她说:“搬迁到城里后,离医院很近,老公看病开药很方便,周围生活设施很齐全,日子过得很是幸福。”

截至目前,个旧市8个乡镇2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搬迁至大屯镇幸福小区,实现全部入住。这1019名村民喜滋滋挪出穷窝、住进新居的背后,是个旧市政府工作人员的精心筹划和辛勤付出。

合理确定安置点。个旧市大屯新区处于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范围内产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周边布局有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红河州第一中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该片区安置既可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问题,又可增加该片区人口聚集,为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发展贡献人口红利。

量身制定安置政策。个旧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意愿,保留原耕地、林地政策收益不减少,相关奖励及时兑现;未迁出户口的享受原有社会保障政策,转入城镇户口的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享受当地保障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享有迁入地同等教育权利;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期间搬迁群众物业管理费由市级承担,3年后搬迁群众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执行公租房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水、电等费用参照城镇低保户收费标准执行。

“搬得出”的好政策、好做法给个旧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吃下了“定心丸”,自此,他们不再为挪出穷窝而瞻前顾后、畏葸不前。

强保障 搬出“安全感”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搬迁出来的居民“稳得住”?村史室成了最好的钥匙。

大屯镇幸福小区村史室建在小区大门的左边,室内陈设朴素,锄头、犁头、锤子等农具错落有致摆放。室内墙上,是图文展示的民风民俗、村落旧貌、新村新貌、励志人物等。

“如果没有村史室,再过几十年,谁还记得我们曾经住过的村子和历史呢?”搬迁户黄秀芬闲暇时会领着孙女到村史室看看,让孩子了解乡村文化,也让自己更懂得珍惜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

在大屯镇幸福小区,小小的村史室,不仅成了帮助搬迁群众追溯自己“从哪里来”的证据,也成了他们“向何处去”的注脚,让他们慢慢对新的安置点有了归属感。

为实现“稳得住”目标,个旧市委、市政府做得不仅仅如此。

设立“幸福之家”办公室,提供贴心服务,更好地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生活;

设立“幸福驿站”办公室,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采取积分兑换等方式,面向搬迁户开展社会关爱帮扶活动;

设立“幸福就医”办公室,对小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期组织健康体检;

设立“幸福就业”办公室,开展技能培训,推送就业岗位,激发搬迁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设立“幸福儿童之家”办公室,为小区内暂时无人看管的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场所;

设立“幸福之源”办公室,成立幸福小区党支部,建设基层党课课堂、法律知识讲堂和道德讲堂,强化文明礼仪培训,让搬迁群众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促进楼栋片区居民生活和睦。

换穷业 搬出“满足感”

“成了城里人,还领上了工资,这让我做梦也想不到。”刚下班回到家的李世英连连感慨。2018年初,李世英随丈夫一家从个旧市贾沙乡贾沙村委会云掌寨村搬迁入住大屯镇幸福小区。

刚搬进新房,李世英便积极报名参加了政府举办的第一期家政服务培训班,认真学习的她成了当届培训的优秀学员,被安排到个旧市大屯镇富誉保洁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每个月拿到了1500元的工资。“我不仅参加了家政服务培训,还参加了刺绣培训,等我领到绣活就能再挣一笔收入。”李世英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了劳务收入,每天充满了干劲,满足感比以前更强了。

2018年,李世英一家脱贫出列。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个旧市围绕“搬出来以后怎么脱得了贫”,多举措加大对搬迁户就业方面的帮扶力度。举行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供有意愿务工的搬迁群众选择;举办电焊工、家政保洁、美发、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增强搬迁群众的就业能力;采用开发公益性岗位、争取居家就业项目等方式,鼓励搬迁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增收……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一户一人实现就业,让搬迁群众在幸福小区里既能安居还能乐业。据悉,截至目前,大屯镇幸福小区已落实就业人员452人。

编织“同心筑梦”网: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近日,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云南科学家朱有勇的先进事迹在云岭大地上广泛传颂。而这个沾着一身泥土味的“农民院士”,早在5年前,就把他的科研论文写在了家乡个旧市的红土地上。

2014年,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一株叫“尤力克”的柠檬苗被朱有勇院士引入个旧市蔓耗镇,他还为当地的种植人员带来了一整套柠檬丰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如今,在朱有勇院士的推动下,以柠檬为主的个旧红河谷绿色生态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进以红河禾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转型企业进行产业开发,形成2500亩的柠檬产业规模,年可培育优质无毒种苗20余万株。

这棵来自朱有勇院士之手的小小柠檬,为个旧红河谷的绿色产业开发和谷区产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脱贫攻坚的拔寨人

在个旧市鸡街镇水龙井村委会,李秀芬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20世纪80年代,李秀芬从楚雄嫁到水龙井村委会松树脑村,凭着一股战天斗地的干劲,她把自家的生活过成了幸福的模样。

“我是一名党员,我的初心就是让全村人都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自2010年高票当选水龙井村党总支书记后,李秀芬变得更加忙碌了。“爱折腾”的她,什么产业都要“捣鼓”,养林下鸡,种西瓜、早春晚桃、花椒……干得好的,她便在全村推广,她为村民提供学习种植养殖的技术场所,让适合当地的产业成为贫困户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在李秀芬一次次的产业转型、一回回的带头示范下,120户农户种植西瓜2000余亩,经济收入达800余万元。周边700余户农户也在她的带动下发展起了种植养殖业。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如今在个旧市,像李秀芬一样,一大批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致富带头人,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主心骨、贴心人。一个凸显时代精神的脱贫致富带头群体,正在锡都大地上涌现。

贾沙乡民云村委会副主任代丽花,在家是“养猪能人”,在村里是带领村民创业的“领头雁”。她不仅自己通过生猪养殖走上了致富路,还通过“订单式领养”模式带领周边村民走上了脱贫之路。

2018年个旧最美人物——“最美扶贫人物 ”简国珊,带领贾沙乡他白村委会400余户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他的办法很多,一桩桩一件件,解决了村民许多困难;他的目标很实,用最洪亮的声音把致富的高歌在全村唱响。

卡房镇大黑山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徐进林,创立了大黑山马铃薯发展协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土豆”走出家门、挤进城市、跨越国门,变成整个大黑山村委会脱贫致富的“金蛋”。

……

农民致富带头人,小康路上竞风流。他们干事创业有激情、敢为人先有豪情、敬业奉献有性情、为民服务有真情、守法用法有公情。他们齐心协力,让幸福的种子在个旧市这片热土上生根、滋长。

办勇于担当的好企业

“做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民族企业”,这是云南振兴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振兴集团”)董事长马柱宽在创办公司时写下的愿景。

初心如炬,在个旧市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云南振兴集团捐款修路建房、改善村容面貌,展现了民营企业饮水思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之始,云南振兴集团主动与个旧市保和乡建立帮扶关系,精准对接、精准施策,修路、建学校、发展产业……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助推个旧市打赢脱贫攻坚战。

村民们都说,电视上讲“中国梦”,如今,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了就是他们的“中国梦”,云南振兴集团成了帮助他们圆梦的最大力量。

如云南振兴集团一样助推扶贫群众真脱贫、脱真贫的,还有个旧市云南乘风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乘风”)。

2019年4月,云南乘风与卡房镇深度贫困村打靶期村委会签订帮扶协议,无偿投入资金20万元,扶持村民流转土地实施马铃薯和万寿菊轮作,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或修缮水窖,建立打靶期村委会贫困学生继续教育基金,引导村民改变卫生习惯。2019年底,在云南乘风的帮扶下,打靶期村委会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退出、整村脱贫出列。

自“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以来,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美丽画卷便在个旧大地上徐徐展开。121家辖区企业结对帮扶9个乡(镇、区)75个村委会,帮扶范围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他们第一时间出发,深入开展“带动一批项目、带强一批产业、带活一批市场、带建一批基础设施、带富一批建档立卡户”的“五带”帮扶行动;结对,他们更讲究精准施策,共捐赠扶贫资金811.94万元,投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5大方面,着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问题。(记者 龚建国 满长杰 李易 通讯员 黄璐)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