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为帆 优势为桨” 西南大学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帮扶云南昌宁县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5日 19:21:00  来源:云南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长期以来,西南大学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定点扶贫作为践行社会服务职能、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服务农业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充分彰显。

  2019年9月,根据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相关文件部署和安排,西南大学拉开了定点扶贫云南省昌宁县的工作序幕。学校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迅速行动,举全校之力,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精准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助力昌宁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学校选派两位干部赴昌宁,分别担任副县长和驻村第一书记,务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从党委书记、校长到二级部门负责人;从承担扶贫项目的专家教授到科技支农、顶岗支教的青年学生;从普通一线教师到云集全国的校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据统计,目前已有师生270余名(人次)奔赴昌宁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乡村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等工作;利用农业科技、基础教育、文化资源等优势,从昌宁“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高原特色农业和基础教育)、产业升级壮大、技术人才培训、教育骨干培养、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全力助推昌宁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各项规定帮扶任务全面超额完成,特色帮扶行动有声有色,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大大提升了帮扶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共建创新创业基地 供图

  针对昌宁县2018年已经脱贫摘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基础教育水平不高、人才极度缺乏等实际县情,西南大学以“精准为帆”,精准制定工作计划、精准整合校内资源、精准把握帮扶节奏、精准谋划未来发展;以“优势为桨”,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和基础教育优势,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工程”,以产业发展为着重点、以教育提升为着力点、以人才培养为着眼点,为接续推进昌宁县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西南大学专家调研昌宁肉牛养殖 供图

  遴选帮扶项目,精准施策战脱贫

  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和昌宁县交流对接,精准落实了一批帮扶项目,并克服新冠疫情影响,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超额完成“6个200”任务。一是投入帮扶资金390万元,资助昌宁县初级中学智慧校园平台、新城社区路灯亮化建设等5个定点帮扶项目;加强顶层设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农业和教育发展等专项规划,为编制《昌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引进帮扶资金450万元,资助魔芋、茶叶等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改造湾甸民族中学塑胶运动场和饮水管道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民族中学发展的硬件短板;设置“昌宁县西大含弘奖学金”,引导“扶贫先扶智”的先进理念和长效机制。三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骨干1430人次。四是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等消费扶贫700余万元。五是大力开展文化帮扶,深度挖掘昌宁哀牢文化、湾甸傣族文化、耇街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助力昌宁乡村旅游和文化振兴。

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社区路灯民生项目 供图

  聚焦特色产业,科技助力提档升级

  根据学校制定的昌宁茶叶、核桃、蔬菜、水果、畜牧等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帮扶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科技助力产业提升。一是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规划》和《昌宁县优质柑桔产业融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乡村产业振兴开好头、起好步。二是引领示范,促进标准化生产,为带动全县茶叶加工工艺水平,学校茶叶公司与昌宁县福兴茶厂和郁泰茶厂共建茶叶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基地已正式揭牌启用;帮助引进龙头企业投资注册成立“昌宁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利用“昌宁魔芋专家工作站”,举办魔芋种植技术专题培训1500多人次,并在田园镇建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20亩,为昌宁魔芋产业大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学校枇杷新品种4个,并在卡斯镇建立示范园50亩;肉牛养殖专家团队为湾甸傣族乡规划建设20万吨青贮饲料厂方案正在推进中。三是创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滇西四季豆”等有机蔬菜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相关工作顺利推进,赋能昌宁蔬菜品牌化营销。此外,以博士研究生导师领衔的五个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昌宁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环保、畜牧养殖、果蔬营养等调研,并对相关生产企业和种植养殖等技术人员等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

茶叶产学研基地揭牌仪式 供图

  深化教育帮扶,夯实基础筑未来

  当前,昌宁县教育整体水平偏低,高考一本上线率仅在10%左右。扶贫先扶智,为做好全县教育发展顶层设计,学校帮助编制《昌宁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投入帮扶资金225万元,用于全县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改造湾甸民族中学塑胶运动场和饮水管道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民族中学发展的硬件短板。设置“昌宁县西大含弘奖学金”4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贫困高中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先后向10余所农村中小学捐赠价值30余万元的图书;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骨干750多人次;选派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7人已经到岗;与昌宁县签署了共建师范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协议;举办2场文艺演出,助力脱贫攻坚;青年学生“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进,“大手牵小手”结对帮扶项目组织百名优秀大学生与昌宁县百名贫困中小学生结对子,学校组织百名“西小兰”志愿者与昌宁县百名贫困中学生开展“一对一”线上爱心家教活动,提供课业辅导、学业规划、心理关爱等服务;“西小兰”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分别结对帮扶昌宁县第一中学和示范小学,派出7位优秀高中教师送教上门,指导2020年高考应试技巧和课堂观摩点评,开展全方位帮扶行动。

西南大学爱心支教活动 供图

  挖掘民族文化,助力昌宁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学院田阡教授率领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专家学者28人组成的团队,扎根昌宁湾甸傣族自治乡,深入挖掘傣族历史文化,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顶层设计和技术路径设计。国家治理学院王斌教授率领专家团队深入到昌宁田园镇新城社区,就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开展专题调研,并与新城社区及德馨扶贫安置区的党组织主要干部、普通党员、致富带头人、安置农户等进行座谈交流,为昌宁乡村组织振兴准备一手资料。此外,西南大学39人组成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分别为田园镇新城社区和卡斯镇邑等社区百姓献上“青春绽放新时代——西南大学青春助力脱贫攻坚文艺汇演”,宣传党和国家的发展蓝图,传递和践行新时代文明,让村民享受到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

图书捐赠现场 供图

  西南大学坚持“大扶贫”理念,聚焦贫困地区,统筹“定点扶贫”和“面上扶贫”,为昌宁农业产业和教育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路径,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到昌宁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昌宁县委县政府专门致函学校表示衷心感谢,中国新闻网、云南网、云南民族网、云南电视台、保山日报网、昌宁新闻网等省内外媒体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

  改善民生,提升民众获得感

  民生项目是解决群众当前急需,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学校资助定点扶贫经费近60万元,实施的田园镇新城社区村庄路灯亮化工程,完成了130盏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一盏盏路灯犹如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社区居民回家的道路,保障了新城社区8个村民小组居民的出行安全,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施的湾甸民族初级中学师生饮水管道安装项目,新建自来水管道1.2公里,新修50立方米蓄水池1口,彻底结束了农村民族中学580余名师生长期饮用大肠杆菌超标井水的历史。

西南大学专家调研昌宁柑橘产业 供图

  产业扶贫,注入脱贫新动力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现代“三农”工作的终极目标,现代产业是群众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在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学校结合昌宁现有的产业特点,将核桃、茶叶、蔬菜、水果、畜牧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又适时引进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培育柑橘、魔芋、枇杷等新兴产业,先后引进西大魔芋公司来昌宁投资成立“昌宁西大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枇杷新品种4个,努力推动昌宁农业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布局。柑桔研究所、食品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专家团队先后到昌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助力产业提升。

  人才培养,接续乡村振兴新动力

  脱贫攻坚,重在当前,乡村振兴,立足长远,关键在人。学校通过送教上门、线上线下、跟岗学习等多种方式,培训一批中小学校长、教师骨干和基层干部,提升了昌宁干部整体素养,为昌宁县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贮备了一批新型实用型人才,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帮扶,注重乡村振兴新内涵

  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和农村居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根据昌宁现有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特点,重点对湾甸傣族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策划包装,提出了“五个一”工程,聚力将湾甸傣族自治乡帕旭傣族村打造成保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引进种植魔芋示范基地 供图

  主要经验

  (一)行动迅速,步调一致。接到帮扶任务以后,西南大学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主动与昌宁县联系沟通,了解情况,制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举措。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克服疫情的影响,学校李旭锋书记、张卫国校长等8位校领导带队到昌宁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和专家270余人次到昌宁开展帮扶工作。全校师生和社会各方精诚合作,按时超额完成“6个200”帮扶任务,各项帮扶工作整体推进顺利,受到昌宁县干部群众的好评。6月下旬昌宁县委政府专门致信学校,向西南大学为昌宁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二)帮扶精准,措施得当。精准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只有精准了解情况、精准制定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提供地方想要的,解决地方急需的,把高校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在谭志友、李德谋两位挂职干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科学研判,认真分析,结合西南大学优势和昌宁县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了帮扶工作的思路。学校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把产业发展、教育提升、人才培训、文化挖掘等作为帮扶重点,整合全校资源,强化各个层级的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落实,一批项目在昌宁落地见效,为昌宁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着眼急需,注重长远。在努力完成规定任务、积极协助昌宁解决当前发展短板、助力昌宁脱贫攻坚的同时,西南大学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农业、教育、文化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组织实施了“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围绕十四五昌宁发展,在战略咨询、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文化提升、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昌宁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提供全方位的帮扶,为昌宁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十四五”定点扶贫工作思考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西南大学将切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昌宁县脱贫攻坚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遗余力扎实做好“十四五”定点扶贫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倾情倾力做好扶贫工作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准确把握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要求,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帮扶工作强大合力,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加强对扶贫干部工作督导,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强舆论引导,为服务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助力昌宁“十四五”发展

  要立足昌宁县“十四五”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调研,为昌宁编制高水平产业规划和教育规划。立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注重统筹谋划,系统思维,继续把产业帮扶、教育帮扶、人才帮扶和文化帮扶作为重点,持之以恒实施好帮扶项目,彰显西南大学的帮扶特色。要结合昌宁乡村振兴所需,主动作为,创新帮扶方式方法,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扶贫措施,为昌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帮扶有序有效进行

  要不断总结帮扶工作经验,围绕帮扶工作发展需要,加强校内的协同,强化与地方的互动,在信息交流、工作对接、项目组织、督促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顺利进行。进一步遴选一批特色产业、特殊群体(如贫困中小学生)进行帮扶。同时,我们将在人才培养培训上下足功夫,在基层管理干部、农村技术骨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中小学教师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理念新、懂管理的基层领导干部,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技巧的中小学教师,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壮大昌宁核桃、茶叶、畜牧、蚕桑、蔬菜、柑橘、花椒、魔芋等高原特色农业和基础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力争定点扶贫工作出成果、出经验、出影响,为昌宁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谭志友 毕蕾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