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脊灰·亲历者说“我们终将消灭脊灰”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9日 08:50:27  来源:健康报

原标题:战脊灰·亲历者说“我们终将消灭脊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郝利新

脊髓灰质炎(脊灰)曾经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经过几代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球消灭脊灰工作取得显著进展,WHO于2015年和2019年分别宣布消灭了脊髓灰质炎II型和III型野病毒,目前只剩I型野病毒还在2个国家未被阻断循环。

1994年9月,湖北省襄阳县报告了我国最后1例脊髓灰质炎,之后再未发现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灰病例。

2000年10月,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宣布成为无脊灰区域,标志着我国进入无脊灰状态。

至今,我国已实现并保持无脊灰状态20余年,这一工作成就堪称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壮举。

我有幸参与了消灭脊灰的工作。回顾那些与领导和同事们一起战脊灰的日日夜夜,我深切感受到消灭脊灰成果来之不易,许多前辈、同事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高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是消灭脊灰的根本。消灭脊灰最重要的策略是提高人群免疫力,就是通过疫苗接种,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从而达到消灭脊灰、保护全人群健康的目标。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儿童免疫接种率以省、以县和以乡为单位达到85%目标”的活动,极大提高并夯实了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

特别是从1993年到1995年,每年冬春时期,我国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两轮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人群免疫水平迅速提高,脊灰野病毒传播范围逐年缩小,发病数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也助力消灭脊灰。我国从1991年开始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此后,监测系统日趋完善,监测水平、监测质量逐步提高。

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以后,我有幸可以向张荣珍老师(当时全国AFP病例监测技术工作负责人)、张礼壁教授(当时全国AFP病例监测实验室网络负责人)请教学习,随后也参与到国家AFP病例和麻疹监测工作中,每年参与中国维持无脊灰工作报告撰写工作,并在每年的国家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会议上聆听侯云德院士、赵铠院士、顾方舟教授、胡善联教授、江载芳院长等委员的工作指导,更加深刻感受到全国AFP病例监测系统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2011年10月,我国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了“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实现了监测信息网络直报。

近年来,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一直保持较高质量,具备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的能力,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保障。

我国还不断优化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我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既往一直使用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对儿童进行接种。常规免疫程序为2、3、4月龄和4岁各接种1剂OPV。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结合我国消灭脊灰相关工作的进展,2016年5月1日起,我国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程序,即在常规免疫中,撤除OPV的II型组分,使用含I型和III型的二价OPV(bOPV),替代含I、II、III型的三价OPV(tOPV),并在常规免疫程序中,引入1剂脊灰灭活疫苗(IPV)。

调整后,脊灰疫苗的常规免疫程序为2月龄接种IPV,3、4月龄和4岁各接种1剂bOPV。

随着消灭脊灰工作的推进,2020年1月1日起,我国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程序再次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程序又引入一剂IPV,由接种1剂IPV加3次bOPV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剂IPV加2次bOPV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调整,极大降低了发生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的风险,是我国消灭脊灰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任重道远,但我们终将消灭脊灰。目前,全球消灭脊灰已取得显著进展,II型和III型脊灰野病毒已被证实消灭,但I型脊灰野病毒还存在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两个国家均与我国接壤。

在全球最终实现消灭脊灰目标之前,只要有国家和地区存在脊灰病毒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实现无脊灰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就始终面临病毒输入的风险,这也是当前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我国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及时性,加强和巩固AFP监测系统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质量,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未来,我国还将适时优化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努力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目标。(郝利新)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