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健康合作需“五重”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3日 05:40:1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后疫情时代:全球健康合作需“五重”

历史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遭遇千百次瘟疫流行,通过各种医药和多种方法的不断抗争,人类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生死存亡的浩劫。

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流行,是大自然对人类生存与健康最严峻的考验之一。与历史上历次疫情相比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主要特点,表现为六个“不确定”:一是隐形多变的传染源不确定;二是多样快速的传播途径不确定;三是由于地域、种族、性别、年龄、工种对感染新冠肺炎的患病率很少差异,导致易感人群不确定;四是除了举国体制全民防控阻击和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康复外,多疗法、多药物、多途径的预防、诊治、康复的预期不确定;五是多器官受损、多突发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后遗症不确定;六是疫情中断、终止的时限不确定,运用中医五运六气推算,估计最早也要到甲辰年(即2024年)才能告一段落。因此,国际视野下的后疫情时代只能是一个大概率的估算和推想。所以在疫情初始阶段,笔者提出了“四不要”的建议,这就是“暴发开始,不要慌;抗疫展开,不要软;疫情反复,不要躁;抗疫初胜,不要狂” 。全球的抗疫实践,验证了这一预见。

根据上述新冠肺炎疫情的六大特点,可以判断,后疫情时代全球健康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是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国际交流等,为适应疫情防控,未来国际社会将在如下方面存在诉求:一是应如何自我防护和提升个人健康;二是应如何确保健康而又能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三是应如何防控以阻隔疫情的蔓延,而又能提升合作交流的成效;四是应如何改造和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以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的后续负面影响。

笔者从医药卫生的角度,提出以下关于“国际视野下的后疫情时代全球健康”对策的“五重”建议。

第一,重科学普及。坚持宣导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大力开展全球合作的中西医健康科学普及教育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识到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防控疫情蔓延的第一要素,大幅度提高广大民众自我防控疫情、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认知和能力,自觉提高防控意识,改变不良习俗和生活习惯,以适应疫情长期防控要求。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任何疫情的暴发和流行是人类必须共同应对的难题,而不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种族、一个人群所面临的灾难。所以,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将此疫暴发追源、推诿、索赔等的政治化操作都是自欺欺人、不负责任的行径。必须彻底摒弃政治偏见,必须清除种族歧视,必须消除恐惧心理,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共同科学面对。

第二,重学科融合。坚持“中西医并重”,特别需要重视的是中西医药学与生物、物理、化学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信息的跨界融合,大力开展全球中西医与现代科技的合作。针对防控疫情、保护健康研发中西医学新的健康产品,以及在就医、饮料、食品、服饰和儿童玩具的研制、推广等,改进和提升后疫情时代的健康合作交流方式。

第三,重传承创新。通过科学验证,辨别信息真假,全球合作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各国经验,特别是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药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取其精华用以传承,在守正基础上融合创新,研发出防控疫情的方药,特别是要注重预防用药。同时推广用于适应症和后遗症的针灸、推拿、敷贴、盥洗等有效而毒副作用小的外治法。

第四,重心神调治。从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理论,我们就能深刻认知,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与流行导致了健康人群和患者人群广泛的心神失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安则百骸强,必须全球合作疏导社会舆情和调治患者心神,可以通过药物、开导、激励、娱乐等方式开展后疫情时代全球心理健康的防治。

第五,重环境净化。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我们就能深刻认知,自然环境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对绿水青山加强保护和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降解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留下的医药残留物,特别是全球数以亿万计的口罩以及漂流在海洋湖泊河流中的废弃诊疗物资,即使深埋也难以在短期内降解。可否设想:全球合作设法将疫情残留物、废弃物投放到活火山的熔岩中?

上述“五重”建议,都基于一个总构想,就是有必要通过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

(作者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孙光荣)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