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守护绿水青山 释放生态红利——专家解析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云南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4日 08:07:15  来源:云南网

  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如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大家关注的话题。

  10月13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为主题的专家学者媒体见面会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杨生超、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冷云4位专家进行分享交流。

改变核算方式
将生态产业培育成“第四产业”

  作为从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专家,陈异晖分享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保山市、腾冲市、华坪县等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生动案例。这些地区通过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西畴县、石林县等地区甚至在环境相对脆弱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2016年开始,云南作为绿色GDP国家试点,开启了自然生态价值核算及应用的地方探索之路。通过跨年度、分地区对云南省级和16个州市进行GEP核算,掌握了云南生态产品价值本底和区域分布结果显示,云南省贡献了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除了地区之外,还能以流域为单位来进行生态价值核算。以赤水河流域为例,经过测算,2020年GEP是230亿元,约为流域内GDP的2倍。”陈异晖介绍,自然生态价值核算也可以针对单独的生物物种,以西黑冠长臂猿为例,其每年的生态价值为1.1亿元左右。

  测算出生态价值后,就要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18年2月,云南、贵州、四川3省共同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共同出资2亿元人民币,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补偿资金,并按云贵川3省3∶4∶3的比例进行分配,使赤水河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首个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的流域。在2019年,贵州省和四川省各出资2000万元补偿上游的云南省,基本解决了上下游投入和收益不对等的问题。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已经迫在眉睫。”陈异晖表示,要让生态环境也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让生态产品成为群众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逐步将生态产业培育成为“第四产业”,成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保护优势种群
为维护生态平衡作出云南贡献

  彩云之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是中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保护好云南的优势种群资源,就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全球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种,我国约有1000种,云南有近900种,约占世界食用菌物种的36%,占全国的90%。长期从事真菌研究的专家杨祝良介绍,野生菌属于大型真菌,真菌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分解动植物产生的垃圾,起到“清道夫”的作用。

  杨祝良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牛肝菌科高级阶元的系统亲缘,首次提出了牛肝菌科高级阶元的新分类系统,发表4个新亚科、15个新属和85个新种,占全球同期该科新亚科、新属和新种的100%、34%和约40%,解决了牛肝菌科真菌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分类及起源演化问题,为云南真菌多样性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鱼类等水生生物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鱼类资源丰富,共记录有鱼类629种,其中土著种594种,云南特有种达255种。云南鱼类种数占中国淡水鱼类种数的40%,种数居全国各省之首。

  冷云介绍,近年来,我省强化各项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措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责任,全力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现了云南省全江段全年禁捕;积极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地建设,全省建立了16个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2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十三五”期间,增殖放流各类鱼苗近2.5亿尾,其中土著鱼达750万尾,对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土著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目前我省已攻克86种土著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为保护和恢复土著鱼类资源创造了条件。

践行“两山”理念
拓宽绿色产业发展通道

  在农业专家杨生超看来,践行“两山”理念,需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

  “农业生态是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云南的农业史就是一部生态农业文明史。”杨生超认为,绿色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使命与担当。农业的绿色生产方式包括减少化学投入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绿色农产品等方面,目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为长期从事三七、灯盏花等药用植物种质发掘的专家,杨生超着重介绍了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前景。“云南的立体气候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目前云南有中药资源7215种。以中药资源为依托,云南中药材产业呈‘井喷式’增长,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368.07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区。”杨生超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需求层次也在逐步提高,对中药材品质和安全性要求更高。云南中药材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应聚焦打造高品质,突出安全性,出台保障措施,更好地把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网记者 李翕坚 郎晶晶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