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角】中老铁路建设“秘籍”里,有这些“黑科技”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2日 17:28:00  来源:云南网

  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建成通车。

  这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

  建设工期长达十余年

  沿途翻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

  跨越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

  桥隧比高达87%

  如此高的建设难度

  建设中老铁路的“基建狂魔”们采取了哪些鬼斧神工的手段

  将昆明与西双版纳、老挝万象的距离缩短到当日通达的呢?

“数据大脑”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

  SZP-I型隧道综合智能作业平台 图片来源于湖北日报

  中老铁路建设体量庞大。为提升建设效能,在中老铁路玉磨段的建设过程中,参建单位使用了“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

  在引进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搭建调度指挥平台的同时,参建单位科技人员深入开发工装机具,整合5G网络、大数据及物联网功能,通过视频监控、智能安全帽、资源配置中心管理系统等前端设备实现对中老铁路的动态化管理,有效提升现场调度能力,保障对现场的实施监管和有效排查,打通国内段与国外段的交流渠道。

  伴随着调度指挥大数据平台在全线的应用,数字化的施工生产装备也在中老铁路崭露头角,依托CP-II控制网及北斗定位系统实现接触网供电系统的施工测量参数一体化装置、可进行多种工况走行和使用模块化机具的SZP-I型隧道作业平台、智能腕臂预配平台、数字化吊弦预配平台、便携式接触网检测小车等多种新型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在中老铁路上实验成功并投入使用。

国产大型设备让建设精细到毫米 

  国产大型设备 央广网

  在正线精调施工中,中老铁路建设使用了国产DWL-48连续型线路捣固稳定车。作业前结合线路勘探结果对捣固头压力进行微调,能够确保每一米作业达标。在实际施工中,一个由6名职工组成的DWL-48型捣固稳定车组每日可对5公里线路进行精细整修,效率是以往人工作业的6倍以上。

  对于重达数千吨的线路“咽喉”道岔,人工手动精调十分困难,但对于国产CDC-16K型道岔捣固车来说,只需作业人员将作业数据提前输入车载系统,就能同步推进作业前测量、精准整道、作业后复核全套流程,数据可以精细到毫米。

  国产SPZ-200型配砟整形车能够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对线路道床石砟进行配置和外观整形,让一粒粒石砟笔直,而且均匀地分布在轨道下方,效率远过人工作业。

  国产GMC-96X型钢轨打磨车投入施工后,打磨车能够根据开通后运行车辆的型号、载重和流量等因素测算钢轨廓形,通过车底磨石将钢轨表面打磨到位,缩短轨道与车辆的“磨合期”,有效降低开行初期线路设备和车辆轮对的磨损,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旅客体验和货物运输效率。

“水豆腐”里开隧道还得保证不变形 

  中老铁路新平隧道施工人员庆祝横洞顺利贯通 姚巍 摄

  中老铁路穿越横断山脉、危险地震带和原始森林三大地质区,途中多处需要开挖隧道。

  其中,新平隧道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所经之处岩体破碎、涌突频发,属于Ⅰ级高风险隧道。施工人员形容说,像在“水豆腐”里打洞,还得保证洞不变形。

  为拿下这只“拦路虎”,参建部门在一次次探索和试验中,研发运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带仰拱非爆一次性开挖工法”大幅提高掘进速度,并研发出整体配套移动栈桥、组合式模板台车、钢拱架定位器、注浆快速接头等国家专利技术,成为加速中老铁路建设的新“利器”。

百米高桥创下两项世界纪录 

  建设中的中老铁路元江特大桥。供图

  元江特大桥全长832.2m,创下了两项世界纪录——大桥有4个桥墩2个桥台,其中最高的3号桥墩达154米,相当于54层楼房的高度,位居该类桥梁世界第一。而大桥主桥采用变桁高上承式连续钢桁梁结构,249米的主跨也创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一。

  据了解,在建设过程中,中老铁路攻克客观条件困难,相继“造出”15座10公里以上的长大隧道,以及跨澜沧江的“兄弟桥”景洪澜沧江大桥和橄榄坝澜沧江大桥、“一桥跨两路”的关坪双线大桥、超百米四线铁路特大桥南溪河四线特大桥等。

下穿施工是对生态最美的“温柔” 

  航拍视角下的中老铁路野象谷站(摄于10月28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野象谷站,整条中老铁路线上唯一一个以动物名称命名的车站,与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相望。为了给大象“让路”,参建单位反复研究,选择下穿自然保护区。一条管道从山体内部穿过,施工均在地下,可减少对当地动植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惊扰亚洲象,铁路开通后也不影响亚洲象的正常活动。此外,还通过延长隧道、以桥代路、设置隔离栅栏和声光屏障等措施,将铁路建设对沿线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老铁路国内段沿线有自然保护区20处、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森林公园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各3处。留住绿水青山,中老铁路的建设始终把生态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贯穿全过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沿线环境保护工作。

180多座基站保证中国段全程“有网” 

  中老铁路风景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中老铁路中国段玉溪至磨憨段全程500多公里,共有隧道93座,桥梁136座,桥隧比高达87.3%。受隧道多、桥梁长等条件限制,实现移动网络覆盖难度较大。

  “铁路沿线每500米就需要建设一座通信基站,80%的新建站点位于原始雨林‘无电区’,很多地方只能采取最原始的人背马驮运输材料设备。”中铁电气化局中老铁路公网项目负责人窦小根说,他们克服了沿线地形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点多线长、运输不便等困难,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为满足网络连续覆盖,隧道采用场坪加双漏缆的覆盖方式,隧道外新建180多座基站,有效保障了网络连续覆盖。

  据统计,中老铁路开工以来,获得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科技开路,翻山越岭,攻坚克难

  中老铁路建设者们在一个又一个难题面前

  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施工经验

  也用“科技力”在中老边境启动了一趟开往幸福的列车

  素材来源于央广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湖北日报等

  统筹 李向雄

  策划 罗蓉婵 李洁 自然

  编辑 范春艳 郭小煜 李娟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