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彝家的年味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1日 08:45:0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彝家的年味

  进入腊月,传统彝族村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的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家家户户都要用一顿年饭“总结”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而村子里的“年饭大厨”曾绍华也忙碌了起来……

航拍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糯黑村(1月11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撒尼人的年饭讲究原汁原味

  石头建的房屋,石头铺的地面,石头搭建的墙体……糯黑村的建筑与石头密不可分。这座石头寨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人,在他们的传统中,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要轮流做年饭,乡亲们会来帮忙,一家人聚在一起便是一派热闹的年景。

  今年50岁的曾绍华是地地道道的糯黑村人,他在村中开了一个农家乐。他练就了一身好厨艺,做得一手地道的撒尼菜。许多村里人家做年饭喜欢请他去掌勺,炸酥肉、墩子肉、炒猪肝等都是他的拿手菜。总结起这些菜的做法与味道,曾绍华说,原汁原味便是撒尼人的最爱。

准备腌制的新鲜猪肉(1月11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我们的烹饪方法比较传统,很少放味道比较重的调料,味精、草果、八角这些几乎不放。”曾绍华说,村里人做年饭的食材基本来自自家养殖的家禽家畜,不仅原生态,品质也很好,因此当地人在烹饪中注重保持其原有的味道。

  村民会把没有吃完的肉制作成腊肉,糯黑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腌制腊肉的配方,熏肉的火塘中树枝、树叶的差异都有可能影响腊肉的味道。

曾绍华在做年饭(1月11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一顿年饭看一年

  冬日的糯黑村早晚有些寒意,太阳升起后便是一幅万里无云的画卷。蔚蓝的天空与形状各异的石头相互辉映,蓝色与灰色形成了独特的色调。在一派美景中,曾绍华一早便开始忙碌。

  1月11日这天,曾绍华又要到亲戚家帮忙做年饭,这是他一年要掌勺的十余顿年饭中的一顿。他已习以为常,也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这是大家对他的信任。“我们村里的亲戚朋友会互相通气,做饭的人家不会重复,一般会轮到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曾绍华说,这是糯黑村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

炸酥肉(1月11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而对于这里的撒尼人来说,从这顿年饭中也可以看出一家人一年的收成。“比如说有些人家有羊肉,就能看得出今年他们家收成不错。”曾绍华介绍,一家人一起吃这顿年饭时,会“总结”过去一年的生活,交流生产经验,说说明年的规划。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顿饭交流、增进感情。

  年饭见证生活面貌的改变

  做年饭时,家里的女性会围在火炉旁择菜,聊聊天,而男性则会负责一些力气活,比如生火、切肉、腌制……曾绍华总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感慨生活的变迁。在他的记忆中,村民们的生活条件曾很艰苦,做年饭的同时把没吃完的肉做成骨头参、腊肉等易储存食物,满足一家人一年的肉类供应。

炖猪血(1月11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随着“石头寨”“画家村”等名号的打出,原本主要以务农为主的村庄搭上了旅游发展的快车,村民们的收入及生活条件都有了改善。“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有冰箱,能吃到新鲜的肉,但是做年饭早已成为了习惯。”曾绍华说,他家也因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起了农家乐,现在还在盖新房,而这只是整个糯黑村致富的一个缩影。

腌制猪肉(1月11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在他看来,虽然大家一直坚守着做年饭的传统,但在乡村的发展中意义已发生了改变——既是传承,也是新的希望。(柴静 徐华陵)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