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登载:七组数据看云南怒江这十年巨变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9日 16:06:27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人民网登载:七组数据看云南怒江这十年巨变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24%,是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全力以赴打基础、攻脱贫、兴产业、惠民生、保稳定、护生态,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

  GDP年均增长9.4%

  十年来,怒江州GDP总量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6%,财政收支年均增长7.7%和9.8%,特别是2017年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长期全省垫底跃升至全省前列。

  今年上半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增速全省排名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二。

  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每年从州、县(市)机关抽调1/3干部驻村抓脱贫攻坚,1.6万名干部持续开展挂联帮扶。实施10.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0.5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15个。

  2018年,独龙族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底,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怒江州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全州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

  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村变成了今天充满生机、井然有序的美丽新农村,农村旧貌换新颜。

  规划建设了67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相当于全州近1/5总人口、1/4农村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

  森林覆盖率78.90%,全省第二

  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完成人工造林172.06万亩、封山育林35.75万亩、退耕还林53.43万亩,2016年起实施“怒江花谷”生态建设,2019年起实施30万亩“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

  全面推行林长制,3万名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成效明显,新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在怒江境内不断被发现。

  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72.96%提高到78.90%,居全省第2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怒江大峡谷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草果种植面积达111万亩

  旅游产业呈现新亮点,老姆登·知子罗、丙中洛、独龙江等景区成为怒江旅游的新名片,打造了独龙江景区等一批高A级旅游景区。

  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香料产业园基本建成;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万亩,成为全国草果核心产区和全省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带动4.31万农户16.5万人增收,研发出调味品、饮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草果+”7个系列30余个产品。

  兰坪百亿绿色铅锌产业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壮大,全州电力装机接近450万千瓦。峡谷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

  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

  坚持交通先行,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938公里。

  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怒江美丽公路惠及沿线3个县(市)19个乡(镇)30余万群众。

  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77.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66%。

  兰坪丰华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的“飞天梦”;独龙江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族群众半年大雪封山无法出行的历史;145座跨江大桥让怒江各族人民过江靠溜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德贡公路孔雀山隧道顺利贯通,打通了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关键节点;云兰高速、鹤剑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有序推进。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

  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巨大改善,4县(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01%,比2012年提高47.2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2年提高24.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2年提高46.36%。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全州所有行政村(社区)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2%、93.62%。

  群众就业务工态势持续向好,十年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33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217元提升到2021年的29639元,2021年,全州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记者 李发兴)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