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将高校教师的“教”、大学生的“学”以及检验教学的“考”,纳入一体化的通盘考量,或许大学生“坐头排”就不再是大问题,至少不再是大学生学风问题的主要方面。

微博截图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渝西锋光
近期,全国多地高校开展了学风建设活动,部分高校着重强调了对学生上课不坐前排等现象的检查。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网站消息,该校教务部和本科生学院发布通知,决定从11月20日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学风专项督查,督查内容包括上课考勤情况,和有无不带教材、不做笔记、不提问题、不坐前排“四不”现象的情况等。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是不屑于“坐头排”,这在让高校管理方感到疑惑和为难的同时,更要注意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需要化解的深层次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普通中小学对学生的管理有着细节上的差异,比如就学生的座位安排来说,大多数高校教室都没有相对固定的“座次表”一说,这就在客观上使得,即便有学生想主动去坐头排,因为担心被其他同学嘲讽“装积极”等,而没去头排就坐。没有相对固定且明确了对应学生与座位关系的“座次表”作为参照,仅仅是从“鼓励”的角度来提倡大学生“坐头排”,显然需要有多个角度的制度发力支撑。
一方面,是要用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用的有效措施,来精准化地理顺大学生上课“到勤率”与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内在关系。具体到每一节课,使用哪件教室、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个学生,以及学生需要坐到哪个范围的座位才算是真正“到勤”,运用现代的数字建模技术,是很容易实现精准化的考勤评估的。只有把明明白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就坐要求,让每位学生都领会得清清楚楚,这就至少在管理者角度划出了“正常就坐”或“非正常就坐”界限,对于随便就坐、或不按管理要求就坐的学生来说,就有了提醒、纠正乃至训诫的事实基础。
另一方面,大学生上课不带教材、不做笔记、不提问题、不坐前排,表面上看是课堂的学风不浓厚,究其实却是教学质量的评估倒逼、具体地说是学生之“所学”与检测之“所考”,出现了对应偏差。在很多高校,对老师教学的督促,只管是不是完成了到教室授课这个动作,而对学生究竟有无所学、究竟学到什么和多少,则没有多少反馈层面的考量;而对学生来说,只管是不是到了教室完成了“点卯”,以及学期、毕业考试的学科成绩有没有超过60分及格线,至于究竟有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消化、能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及创新拓展,也很少纳入考量范围。只有把期末或毕业考试的学分成绩评估权重,分散融合到每节课考量当中,才能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把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撬动起来。
归根结底,部分高校大学生到课率、抬头率以及前排入座率“三率”不高的问题,既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差、从中学进入大学就放松了课堂学习的原因,也有授课教师的课堂管理及秩序把控水平欠佳、学校的“严进宽出”机制有待调整的因素。固然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不能再像针对中小学生那样的“统一模子线条式”,而是要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内动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张力,这当中为了保障起码的课堂教学效率,必要的“章法”和制度性设计还是不能丢。真正将高校教师的“教”、大学生的“学”以及检验教学的“考”,纳入一体化的通盘考量,加上够硬的措施实打实地跟进上去,或许大学生“坐头排”就不再是大问题,至少不再是大学生学风问题的主要方面。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