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四·云岭对话】昆工教授冯晶:投身科研工作报效国家 做学生科研的“引路人”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3日 13:18:08  来源:云南网

编者

一百年前,沉闷阴郁的中华大地上,隆隆春雷忽然炸响。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中国青年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外争国权、内 惩国贼,以青年伟力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 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百年白驹过隙,一代代青年人前赴后继、顽强拼搏,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敢担时代使命,在历史 的洪流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篇章。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当代青年人手上。

百年前岁月燃情,百年后涛声依旧,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赓续五四精神,今朝热血与昔 日激荡遥相呼应;续写五四辉煌,当代青年同时代主题同频共振。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每 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在这第100次回眸五四运动之际,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网共同策划了《 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一起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倾听青年的呐喊,看今朝青年 的力量。

    一百年前,一场爱国救亡青年运动在北京打响,他们为民族,为尊严而战。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有知识、最有觉悟的爱国青年。在那样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仍然前仆后继坚持行走在探索科学和真理的道路上。

4.jpg

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 受访者供图

在西南联大的故土上,诞生了中国现代数学先驱熊庆来,作为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所定义的“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在国家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国无宁日、内忧外患。他为了发展云南的高等教育事业,“报效桑梓”,毅然放弃清华优越的教学和研究条件,来到云南大学任职。

他提出“大学的重要,不在其存在,而在其学术之生命与精神”的学术研究理念,培养出的优秀师生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贡献和影响。熊庆来的一生,不仅有极高的数学成就,他发现与培养人才的“伯乐”精神,也一直被人赞颂。他发现和培养的数学英才,如华罗庚、陈省身、杨乐、张广厚等早已成为蜚声国际的数学大师。

历史的车轮碾过,中国青年对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追求百年不渝。时至今日,依旧有大量青年人践行着五四精神,他们站在先人奋斗的成果上,不断地去接近知识的边界,探索未知的世界。

回归母校 探索国内最先进的涂层材料技术

5.jpg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任冯晶。受访者供图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任冯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于2015年回到了他本科就读的昆明理工大学,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导。“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也是对他最恰当的注解。他说:“载誉归来,能够把多年的所学所想回报给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是我的使命,也是发自内心的追求。

冯晶是陕西榆林人,他的母校是昆明理工大学,他说:“比起东部,西部更需要人才和技术。昆工是我的福地,是我科研梦想起步的地方,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要回报我的母校,也希望自己多年的所学能为科研力量匮乏的西部边陲出一分力。”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冯晶始终探索着未知,寻求突破。在冯晶看来,“科学研究要有前瞻性,否则何谈先进性”。2017年,云南启动了稀贵金属基因工程项目,冯晶担任计算与数据库的首席科学家,负责云南稀贵金属材料的“基因组”数据库建设。他表示,传统的材料研究要10—20年,但有了数据库,可以缩减一半的研发时间和研发成本,还能将与云南息息相关的产业链拉长,开发出一些新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经济发展才有底气”。

冯晶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新材料、涂层材料、高温陶瓷、镁材料、铝材料。他带领的“新型稀土钽酸盐陶瓷热障涂层材料”课题团队,是目前国际国内在该领域唯一的研究团队,建立了“材料发现—基本性质确定—最后应用”整个材料体系,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涂层材料与技术,具有高效隔热的功能,同时具有防腐蚀、抗磨损、长寿命的特点,在火力发电、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培养人才 引导学生发现“与众不同”

在冯晶身上,也能看到熊庆来爱才、惜才的伯乐精神。他说:“做科研,一定要做到思想上的改变。我教导学生要跳出’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冯晶认为,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及技术方法之后,一定要“敢想、敢做”,才会有“独特发现”。拥有良好的思维习惯,不论是在科研,还是在生活工作中,都会与众不同。

冯晶的博士研究生陈琳说:“精神的传承,要有一个好的引路人。冯晶老师做研究很拼命,他可以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在工作,他秉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学习生活中,他的优秀品质影响着学生。”

冯晶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好人才,不断培养有特色的青年人才,科研团队才能成为强有力的创新团队,没有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后顾之忧,团队才能集中精力瞄准国际前沿,促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西部地区多个领域发展。

探寻历史的痕迹,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一直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云南大学李作新教授主编的《熊庆来与云南大学》一书“序”中写道,先生爱国,三次返回祖国怀抱。先生爱乡,下乔木而入于幽谷,报效桑梓,为家乡育才,在云大亟待振兴发展之际,经缪云台、龚自知、方国瑜、顾映秋等地方知名人士的全力举荐,先生于1937年,接受省主席龙云的邀请,辞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务出任云南大学校长,直到1949年。在此期间,云大有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省立改国立。从边疆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人才的培养、科学的研究及社会服务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可以说熊庆来先生成就了云大的辉煌,云大也让一位教育家实现了他的许多梦想。”

熊庆来从云南走向国际,最终回到故土专心研究,办好教育。如今,冯晶循着相似的轨迹,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专注着新材料、涂层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无论曾走得多远,祖国始终是他们的目的地。

如今,一代代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国家教育事业,相信无论多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依旧是他们追求科研事业的精神内核。

云南网记者 张蕊

    相关链接: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云南“五四青年”从未缺位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在滇北大人冯涛:追求科学进步 学习“五四”青年王复生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续写五四辉煌 看今朝青年力量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王智中:走入叔叔王德三的峥嵘岁月 用行动传承革命精神

    【百年五四·云岭对话】于黎:求真求实 探寻科研“最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