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 云南篇】拉祜族:人人会跳芦笙舞 老达保500个人有200把吉他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0日 14:58:00  来源:云南网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今天出场的是拉祜族。

  黄昏时分的澜沧县酒井乡,穿着一身拉祜族传统服饰的李石开手里举着芦笙,边吹边跳,合着芦笙的节拍起舞,还不时依着芦笙曲调的变化而变换舞蹈运作。他的舞步铿锵有力,感染力很强。

  

  拉祜族 云视网 供图

  李石开,是拉祜族芦笙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光明网、云视网记者在今年5月底来到酒井乡时,李石开正在用拉祜语教拉祜族妇女们唱歌,他耐心的一句句教,台下的妇女们边笑边唱……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云南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其中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这里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拉祜族传统文化也保留得最为完整。

  拉祜族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

  

  拉祜族 云视网 供图

  芦笙舞是拉祜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集体舞,流行于澜沧县境内,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祜族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象征。拉祜族人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每年尝新节和春节跳起芦笙舞,表现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祈盼。芦笙舞经过数百代拉祜族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加工锤炼,现已形成136个民间组合套路。 

  拉祜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又对比鲜明。

  李石开自幼就开始学习芦笙舞,师从父辈及多位民间艺人,经过几十年来积累,现在他已基本掌握了83个套路的内容与技巧。

  

  拉祜族 云视网 供图

  走进李石开的家——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时,村口吉他伴奏下的《快乐拉祜》萦绕耳际,眼前的老达保村风光秀丽、生态良好,一栋栋“干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在树林间若隐若现。

  李石开的女儿李娜倮自幼受父亲熏陶,13岁时便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学会了作词作曲,如今也成拉祜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了,曾多次带领村寨里的孩子走上央视、国家大剧院等舞台,让芦笙舞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大众视野里。

  眼前的李娜倮十分漂亮,身着靓丽的拉祜族服饰,发髻上插着别致的葫芦发饰,她在自家开的餐厅二楼上为我们弹着吉他唱起了《快乐拉祜》、《我爱你,中国》,歌声婉转动听,在这个美丽的拉祜寨子里传得很远很远……

  

  拉祜族 云视网 供图

  老达保是典型的拉祜族村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这个拉祜山乡有6个非遗传承人。

  2006年以前,老达保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715元。近年来,澜沧县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帮助老达保的村民们在唱唱跳跳中实现了快乐脱贫,村民们开始享受着文化扶贫带来的甜美生活。农忙时,村民就到田地里干活,农闲时就背上吉他唱歌、跳舞。老老少少500多人都能唱能跳。

  

  拉祜族 云视网 供图

  从2013年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老达保村民小组共演出470余场次,接待游客10.65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18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全组村民人均年分红超过4600元。2016年,老达保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我们老达保唱歌、跳舞,脱贫致富了。”李石开说。

  

  拉祜族 云视网 供图

  “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由云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光明网和云视网联合摄制、出品。共有16集,于9月9日开始,在云视网(//www.yntv.cn/)、云南手机台、云南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出,每天1集,敬请关注!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