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赓续一甲子 风华正茂谋远志——写在庆祝云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6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9日 09:15:00  来源:云南网

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中药资源品种冠居全国。26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生生不息,中原医药与民族医药在这里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滇南医学”。

  1960年,一所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传承弘扬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高等学府在这里诞生。从昆明平政街起步,到搬迁至白塔路校区,启用关上校区,再到入驻呈贡校区;从简陋校舍、面临停办危机到成为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从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到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从云南中医学院到云南中医药大学,弹指一挥间,云中走过了60年。

  这是艰苦奋斗、风雨兼程的60年,这是名宿云集、人才辈出的60年,这是薪火相传、传承创新的60年。这是见证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60年,这是见证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60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一甲子艰辛历程,秉承“承岐黄仁术、传大医精诚、弘滇南医药、济苍生健康”的办学使命,展望新时代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发展未来,此刻,我们感慨万千。

  有一种成长值得铭记

  ◆1960年5月成立云南中医学院

  ◆1991年成功申报首个重点学科“实用中药学”

  ◆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中医药大学正式揭牌。

  六十载筚路蓝缕启山林,一甲子栉风沐雨谱华章。如今的云中,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医、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院校。如今的云中,是云南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是云南中医药产业集成与技术转化的智库平台,是云南省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领军力量。

  怎能忘记,那些执着坚守、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1960年,中共云南省委决定在云南省中医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云南中医学院。同年5月,云南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宣告诞生。60年时光荏苒,云中通过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调动一切力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懈努力。将学科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头等大事来抓,从1991年成功申报首个重点学科“实用中药学”开始,开启高原、高峰学科建设新阶段。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价是国家推进高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抓手,云中将其作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3年和2015年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主体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证;2016年7月,以“改善办学条件、更名云南中医药大学、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增强办学实力”为目标,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共建云南中医学院协议;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云中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双一流”的新征程。

学院白塔校区70年代大门外景

  怎能忘记,那些穷经皓首致力传承创新的不懈努力。60年来,云中人以传承引领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己任,肩负造福边疆人民健康的使命,植根云南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资源沃土,聚焦民族医药、滇南医药、南药研究3大领域,不断推进学术传承创新。系统发掘整理以《滇南本草》《医门揽要》为代表的医家文献典籍和实践经验,形成滇南医学流派、吴氏扶阳理论、傣医学、彝医学、纳西东巴医学等独具特色的医药理论;“在民族药中寻找新药”的论断、“中医学数理逻辑基础”的探求等思想,显示出独特学术价值;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类体系构建,《中华大典(气功分典)》首部《中国民族药志》《云南民族药大辞典》编撰出版,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开发”“温阳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云南民族医药传承模式创新及应用示范”等成果,促进了中医药科技进步。再看140多个中药、傣药、彝药药材及饮片标准的制定,一株株濒危药材种苗繁育,一个个中药材生态集约化种植基地建设,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健康产品面世,也都是云中人迈出的传承创新步伐。

  怎能忘记,那些把生命融入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熟悉身影。中医药传承发展数千年,每一个中医药发展的高峰,都是一代代杰出的中医药人在接续血脉、创新发展中完成。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院校,60年来,学校几代名医名家倾囊相授,潜心育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专业经典课程教学,培养了6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成为推动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名医名师躬耕讲坛,潜心教书育人,杰出校友英才辈出。他们中间,涌现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朱兆云,旅法中医专家、时空针灸创始人、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朱勉生,军中国医名师宁亚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陈本善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杰出校友。

  60年的岁月变迁中,熊磊与云中风雨同舟40年。1979年高考,熊磊的父母为她选择了“干干净净”且“越老越吃香”的中医专业。1987年,她以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云中首批5名硕士研究生之一,并于1990年毕业留校至今。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长,从云南中医药领军人才到享誉全国的“国之名医”,她为云南中医药人才培养奋斗了近40年。

  “在云中,一辈子都在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默默耕耘的老师有很多,他们是在用生命热爱中医药事业。”熊磊说。

  60年中,用生命去学中医、用中医、教中医、爱中医、光大中医的云中人以发展为己任,抢抓历史机遇,积跬步,至千里。

  有一种精神值得传扬

  ◆培养6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

  ◆制定140多个中药、傣药、彝药药材及饮片标准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文化交流合作

  在一代又一代云中人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同和践行,形成一种体现云中人共同心理特征和思想情感的独特文化现象。它将来自不同思想观念、专业背景、个性爱好的云中人团结凝聚在一起,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这就是云中精神。

  60年来,在融入边疆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在艰难曲折、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中,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云中形成“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树人求真传大医精诚,授业从严承岐黄仁术”的校风,“务实、进取、严谨、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勤思、自主、合作的学风,诠释了育才与治教,修德与行医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继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形成“仁和精诚,求真至善”的云中精神。

出征

  回望来路,云中精神像黑夜中昭示希望的那道光,给执着前行的云中人以无穷的温暖和力量。

  云中精神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永恒初心使命。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坚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相统一,注重文化育人,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开创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读诵经典等主题实践教育,形成“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知识与操守”并重的教育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云中精神是立足边疆的奉献之歌。学校立足边疆,情注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学子们怀着“为祖国学医,为人民服务,为边疆人民谋健康”的理想信念,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博极医源,勇于实践。每年寒暑假,组成专家教授和师生服务团,深入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义诊。2002年以来,共选派108名干部教师深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独龙江乡,屏边苗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等地驻村挂职,奔走在边陲山寨、峡谷深处,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倾注心血,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贡献了云中力量。

第二附属医院抗疫英雄凯旋归来。

  云中精神是疫情防控的责任担当。2003年非典爆发,云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专业特色优势,全校教职医务师生员工主动参与到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获得云南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春节以来,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直属第一、第二附属医院57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叶勇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全国抽调的12个中医重症专家之一,对武汉15家定点医院巡回指导。谢健和杜义斌两位教授代表中国中医药专家支援缅甸和老挝抗疫。学校牵头研究发布云南省《防控新冠肺炎中成药使用建议》,多位教授参与指导全省定点救治。学校及附属医院研发的5个中药制剂,在全省定点救治医疗机构调剂使用。创新团队赶制“苍艾精油”防疫产品,推广中药防疫茶和防疫保健操,推动中医融入日常……在关乎生死的抗疫实践中,云中人进一步坚定了中医药文化自信。

第一附属医院抗疫英雄凯旋归来

  云中精神是“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建校之初,吴佩衡、戴丽三、姚贞白、康诚之等名医即在“仁心仁术”方面为后辈们作出榜样。戴丽三继承先父医德遗风,待病人如亲人,贫富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的宝贵经验献之于民,其医德至今仍为春城人民称颂。吴佩衡生平治学,从不以一隅之得为满足,研究疾病之规律、探求其至理,务求在医学上的深入造诣。

  云中精神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多年来,云中致力于走出国门,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播交流的步伐。1977年以来,日本、美国、英国等国的医药、教育代表团和友好人士前来参观访问、学术交流络绎不绝。云中也先后派出专家学者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1988年,云中首开中医药院校对外办学先河,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文化交流合作,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传统医药国际交流及教育合作平台基地。建在学校的“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中医西学博物馆”,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亮丽名片。

  60年来,历代师生秉承云中精神,接续奋斗,在简朴粗陋的根基上建造了美丽新家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作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祖国的贡献。

1997年,关上校区正式启用,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有一种未来值得期待

  ◆5年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557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107项

  ◆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8项

  ◆今年招收4115名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

  ◆录取新生数量较去年同比增加746人,增幅22%

  9月28日,云中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呈贡校区隆重举行。今年云中共招收4115名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录取新生数量较去年同比增加746人,增幅22%,生源质量持续提高。

  懵懵懂懂的他们也许还未意识到,中医药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们要担负的,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千钧重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使命。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从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从国务院组织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实施意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引领下,中医药事业走上行稳致远的“高速路”。

2019年1月,云南中医药大学校名石落成。

  云南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列为八大重点推进产业之首,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云中顺势而上、乘势而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云南三大战略定位,助力健康云南建设,在崭新的坐标系上书写新时代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的壮丽华章。

  5年来,学校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55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07项;科研经费合计25261.5万元,年均科研经费5052.3万元,2019年较2015年增长4511.9万元,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8项。由特聘教授朱兆云领衔,赵毅、韦群辉教授参与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彭江云、叶建州、张超等教授领衔项目先后获2014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承建昆明99世博会药草园,2014年与省药监局共建云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院,到参与主持中国工程院《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研究》项目;从与省科技厅实施中医科技联合专项,到与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云中正努力成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技术平台的建设者和创新创业的支撑者。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要求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四个方面17条改革举措,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张超教授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云南民族医药传承模式创新及应用示范”获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彰显办学特色为重点,加快现代大学治理进程。云中迈入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期。

  乘着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浩荡春风,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云中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改革发展全局,紧跟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精心谋划实施“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建成在西部有显著优势、国内有鲜明特色,面向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发展目标,点燃了无数云中人的奋斗激情。

  绵延赓续一甲子,风华正茂谋远志。10月16日下午,校党委书记王翠岗走进课堂,为学子们讲授《树立远大理想信念,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专题思政课。王翠岗语重心长:“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人生才有航向。作为青年学生,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云中人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开创云南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辉煌新未来。

 推荐新闻